感嘆生活發(fā)展的文章:地袋兒窩棚
編者按:窩棚是山村中一種簡易的建筑,從前不方便不安全,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窩棚的材質(zhì)與結(jié)構(gòu)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下面我們來看看《地袋兒窩棚》吧!
山里和山外的氣候就是不一樣。雖然都是陽春三月天,可大山里卻仍然是春寒料峭。溝塘里和背陰坡處,還有一堆堆的積雪沒有融化。就在這個時候,兒子從菌場定購的木耳菌袋兒,比往年提前二十多天,運送到了擺栽地里。為了看護這些木耳菌袋兒,當天我簡單地收拾一下火炕,就帶著行里住進了“地袋兒窩棚。”
“地袋兒窩棚”建在離村三里多地的東山腳下。窩棚周圍雜木叢生,墳頭座座。一般膽兒小的人是不敢一個人住在這里的。而所謂的窩棚,實際上就是一個簡易的塑料棚子。支上幾根立柱,四周圍上塑料薄膜,上面鋪上幾塊石棉瓦,再搭上炕就成了。它主要用做家人看護木耳和雇工們的臨時休息。因為是建在木耳地里,所以人們就叫它“地袋兒窩棚。”
窩棚雖然簡陋又不太御寒,但好在山里柴禾多,每天都把炕燒得滾熱滾熱的。肚子晾涼了,就趴一會兒。過一會兒再翻過身烙烙后背,一宿就在這樣的翻來復(fù)去中過去了。
山里的夜靜悄悄的。除了“嘩啦啦”的小河流水,和偶爾傳來的幾聲野雞鴨叫,就再也聽不到其它聲音了。躺在炕上,有時覺得這種靜謐叫人感到有些害怕。給老婆打電話,她說:“你睡覺時把門插好,旁邊放個大棒子以防萬一。”真有意思,插門睡覺還怎么看東西?
其實,別的東西我不怕,我最怕的就是蛇進屋。中午請幫忙卸車的人吃飯,席間大家講了很多地袋兒窩棚蛇進屋的故事。說有一對夫妻在窩棚里睡覺,一條一米多長的松花蛇鉆進了被窩。男的感到身上冰涼,一次次地把它推到妻子身上。妻子迷瞪瞪地說:“你把褲腰帶老往我身上扔干啥呀?”男的這才感到有點不對勁兒,掀開被一看,哪是什么褲腰帶呀,原來是一條松花大蛇。沒容多想,抓起蛇就甩到了地上。嚇得這個女人再也沒敢睡覺,眼巴巴地一直坐到天亮。還有一戶人家兒,只有男人自己在窩棚里睡覺。半夜的時候,朦朧中聽到頭頂上有動靜。摸到手電筒一照,只見一條蛇正在頭頂?shù)姆苛荷蠎覓熘礃幼玉R上就要掉了下來。他一轱轆爬出被窩兒,趕緊拿木棍兒挑著把它扔到了屋外。
山里人一般是不打蛇的。而蛇這種牲靈,你不去招惹它,它也很少主動地去攻擊或者傷人。
類似的故事很多很多,當時聽得我心里直打哆嗦。所以,之后我每次打開窩棚門的時候,總是先探頭往里看一看。生怕有蛇鉆進屋來,提醒自己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好在現(xiàn)在是早春季節(jié),有些冰雪還沒有化盡,大概一時半會兒是不會有蛇的。大規(guī)模、大面積地種植黑木耳,是我們縣近幾年來大力扶持發(fā)展起來的惠民產(chǎn)業(yè)。僅從南靠山到亮子河這一條山溝里,就有幾百個種植木耳的專業(yè)戶。少的種植三、五萬袋兒,多的種植十幾萬袋兒甚至更多。很多家庭通過種植黑木耳,徹底改變了生存條件,在縣城里買了樓房買了車。而且目的也都很簡單,就是為了孩子上學(xué)方便。更有人通過多年的資金積累,或個體或多戶聯(lián)合、像模像樣地搞起了第三產(chǎn)業(yè)。所以說,有多少個木耳種植戶,地里就有多少個看護木耳的窩棚。“地袋兒窩棚”早已成了大山溝里的一道亮麗風(fēng)景。
“地袋兒窩棚”也是一個小社會。摘木耳的時候,雇工們在這里吃飯、休息。天氣變了的時候,就在這里臨時遮風(fēng)避雨。不忙的時候,臨近幾個窩棚的人湊到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談?wù)撌粘桑涣鹘?jīng)驗。實在沒事兒干了,就吹吹牛,斗上幾把地主。“地袋兒窩棚”又成了人們聯(lián)絡(luò)感情的理想場所。現(xiàn)在,隨著大棚掛袋兒木耳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大棚旁邊,自然又多了一個方便生產(chǎn)生活的窩棚。
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和人們觀念的改變,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家都把塑料窩棚換成了彩鋼房。這種房子不但拆裝方便,而且即美觀又保暖。有的用水泥抹平了地面,還有的干脆鋪上了耐磨磚和地板革。真像在地里住家過日子一樣。今年我兒子也建了一個寬四米、長十米的彩鋼房。并在里面打了井,安上了水泵。和以前的塑料窩棚比,就好像是鳥槍換了炮似的。望著即嚴實又保暖的彩鋼房,我想,以后在這樣的屋子里睡覺,就再也不用擔心蛇進屋了。
作者|劉國才
公眾號|咱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