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鄉的散文:關于黃酒的記憶
編者按:《關于黃酒的記憶》一文中,作者詳細描寫了制作黃酒的過程,借此表達他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杯醇厚的黃酒是如何制作的吧!
無酒不成宴,一到冬天,吳山鎮三合店的宴席上,黃酒成了重頭戲。
每到冬天母親總會做很多黃酒,冬天喝碗熱騰騰的黃酒,感覺渾身溫暖無比。小時候總是非常好奇的觀察母親釀酒的全過程,看白生生的糯米是怎么一步一步變成美味的黃酒的。
記憶中的過程是這樣的:
1、泡米,選擇上等的糯米,經過淘洗;用涼水浸泡3個小時,瀝干后備用。
2、蒸飯,將瀝干的糯米上鍋蒸至九成熟離火。要求米飯蒸到外硬內軟,無夾心,疏松不糊,熟透均勻 ,出鍋后打散,淋水冷卻后入缸。
3、前期發酵,把蒸熟后冷卻的米飯里拌入黃酒曲,攪拌均勻,放入缸內發酵,由于冬天天冷,不容易發酵,母親經常會把棉被捂在酒缸外面,促其發酵。
4、2天后拌入麥曲,攪拌均勻,捂好被子,繼續發酵。
5、經3天左右,米飯變軟變甜,用筷子攪動,即可見到有微量酒液滲出。此時把準備好的水按比例1/2兌入,捂好被子,繼續發酵。
6,大概過9天后,黃酒就做好嘍。要進行最后一道工序,就可以喝了。
7、壓榨,將經過前期發酵的物料裝入一干凈的布袋中,上面壓上木板、重物,榨出酒液。然后過濾,用豆包布做成一個布袋,酒液倒入袋中過濾,將濾液收存起來。過濾好的酒液放入缸內,鎮清涼后就可以喝了。
整個過程需要半個月左右時間,因為冬天,天氣寒冷,前期發酵很慢,特別需要保暖,溫度要適宜,才能發酵好,母親經常會在寒冷的冬天半夜起來查看酒的發酵情況,溫度適宜,就要把捂在酒缸外的被子拿掉,要不捂久了,會影響口感。后期過濾酒糟更是個辛苦的過程,冬天的酒糟冰冷無比,過濾時,需要用手按捏,讓酒液流出,每次母親的手都凍得紅紅的,母親說,做點酒真不容易,一點都不能浪費,你知道今年糧食來得多么不容易嗎?的確,想起秋天的收成,就讓人難過,秋收時,淅淅瀝瀝的秋雨,一連下了一個月,地里的莊稼熟透了,因為連綿陰雨卻無法收割,后來,父母等雨下小的時候趕緊去地里搶收糧食,忙到很晚才回來,糧食收回來的時候,全是濕的,由于稻谷很多都倒在田地,有的已經發芽,根本沒法收割,糧食比去年減產很多,讓人無比心酸!母親深深的體會了糧食的來之不易,她哪里舍得浪費,我心疼母親手冷,就想幫忙,母親說,冷,不要凍到你了,還是讓我來吧。于是我趕緊生盆火,等母親忙完了,好烤烤手。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成就了一方獨特的釀酒優質材料,我家的水井的水如清泉甘甜,所以釀出來的黃酒,酒味純正,其色如琥珀,馥郁醇厚,于是母親釀出來的黃酒遠進聞名,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顧客,喝過母親釀的酒,都會點頭稱贊,因此每年都會有老顧客光臨我家買母親做的黃酒,母親樸實厚道,每一道工序都用心制作,保證黃酒的上乘質量與純正的口感。
黃酒有兩種喝法,溫熱了喝和直接喝涼的,很多人愛喝涼的,喝在嘴里,略帶甘甜,外地來的客人不知這酒的威力只覺爽口誘人,不免貪杯,可喝了幾杯酒下肚后,酒勁就上來了,等到知曉,卻已喝醉,驚呼,這黃酒咋這么有勁!那黃酒不比白酒,剛開始,男女老少都能喝一小碗也不覺得上頭,可是一個時辰后,沒有酒量的人就會面紅耳赤,頭上冒汗,全身發熱,體內有一股使不完的勁在涌動,再喝兩杯,恐怕就會暈暈乎乎的了。
三合店人都喜歡喝黃酒,是因為黃酒具有活血祛寒的功效,特別是冬天,在黃酒中加幾片姜片煮后飲用,還能有效抵御寒冷的刺激,預防感冒。黃酒還有抗衰護心的功效,酒精含量僅為l5%~l6%,其蛋白質含量較高,含有21種氨基酸及大量b族維生素,經常飲用對婦女美容、老年人抗衰老較為適宜。黃酒也是女人坐月子時必備的滋補營養品,一個月子一壇黃酒,原先元氣大傷的弱女子,補成了體態豐盈的少婦,多了幾分成熟美。
在寒冷的冬天,父親忙活一天回來,母親都會溫一碗熱騰騰的黃酒給父親喝,就著可口的飯菜,一碗黃酒下肚,父親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農家一天的勞累,一天的疲憊,隨著濃濃的酒香,飄散在靜謐的山村夜空。
三合店人對家釀黃酒一直情有獨鐘,還因為它如山里人一樣純樸,純大米釀制,純生物發酵,單純得如山澗泉水,有時雖有機會喝到幾百上千元一瓶的高檔酒,卻永遠喝不出那種踏實與溫馨。
寒冷的冬天,親戚朋友圍坐在火爐旁邊,喝著黃酒,吃著家常小菜,談笑風生,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紅泥小火爐,綠蟻新焙酒,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在歡聲笑語和濃濃的酒香中,迎來了喜慶祥和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