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生活感悟:擺脫手機的奴役
有朋友留言說是他的朋友介紹他關注,說是能學到點東東,感覺很慚愧,立馬覺得不去努力讀點書,寫點東西對不住這么熱情的朋友。加之他是第500位幸運關注的讀者,所以昨天中午雖然辛苦還是推送了一篇福利,結果又不知道哪個詞敏銳了,我也不清楚哪些是屬于不能提及的詞,只好修改了幾個名詞,盡量用符號替代,希望今天不會再會消失。
最近杭州有個老師怒懟王者榮耀,引起一場爭論,連某習慣說假話的報紙都看不下去批了一頓。讓我想起20xx年的一則新聞,青島某市民與弟弟妹妹相約去爺爺家吃晚飯 ,飯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孫子孫女說說話,但面前的孩子們卻個個抱著手機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盤子拂袖離席。
別以為這些是記者的杜撰,有一個學生寶貝就寫了篇練筆《放下手機》,生動描述了類似的體驗: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成為了人類越發重要的通訊工具。身為90后的我們也正在逐步向“手機控”進化。我每天睡前和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手機。然而,手機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上周,和閨蜜相約見面。本來想向她訴訴積蓄了一肚子的苦水,卻被她沒說幾句就認真地埋下頭來玩手機的模樣硬逼著把話又塞了回去。千言萬語只化成了一句話:“手機好玩吧?”幾十秒之后,她才輕描淡寫地回答了一句“嗯”,不認真聽還真聽不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不知道為什么,腦海里突然閃出這樣一句話。“哎,有帥哥看哦……”我只好拿出她的最愛來調侃她。只見她“哐”地一聲放下了手機,迅速環顧了一下四周,露出失望的神情:“你又耍我!”我無奈地笑了笑,“那是因為某人只顧玩手機。”她這才意識到,放下了手機與我聊天,眼睛卻還時不時地瞥一眼。
閨蜜和時下的90后一樣,是一個沒了手機就會不知所措的人。這件事并沒有讓我對她產生任何想法,因為我也是這樣的人。盡管班級內不允許攜帶手機,我仍然會把它帶在身邊,至少還可以在靜校時間之前玩玩“神廟逃亡”什么的。手機仿佛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電子產品。如果不帶手機,我就會有強烈的不安感。于是,為了改掉這個強迫癥,上周我試行了三天不帶手機的計劃。當我的手習慣性地插進口袋卻沒有摸到手機時,我終于感覺到:世界不再只是一個4.0英寸的顯示屏了……
突然想起畢業后最后一次同學聚會。副班長幫我這個班長頂了位,包下了飯店的包廂,邀請大家好好聚聚。菜還沒上齊,男生們便開始起哄要玩真心話大冒險,卻也不乏只顧低頭玩手機的幾個人。忽然手機顯示收到1條短信。我也埋頭讀起了短信:“莎姐,幫忙把你旁邊的半瓶啤酒遞給我——”我抬頭一看,發短信的男生對我嘿嘿一笑,指了指桌上的瓶子。我腦袋上頓時冒出三道黑線,真想直接把瓶子拍在他欠扁的臉上,但理智還是讓我把瓶子遞了過去,只不過,我還往里加了半杯果粒橙。
菜上齊了,我剛要動筷,就聽見一聲大吼:“放下筷子!”我轉頭望著蓄勢待發的自稱來自M78星云的男生,他訕訕一笑:“姑奶奶哎,你能不能有點情調?!先讓我拍個照發微博。”說著,開始了各種角度的拍攝。我有氣無力地坐下,望著埋頭發微博的他,心中一陣冰涼。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是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當這句話成為現實時,多少會有一些悲涼。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這條新聞或者這篇文章會不會有同感,但我知道面對類似場景,他們大多選擇隱忍和原諒,哪怕內心有再多落寞和失望。
這位老人如此激憤,是因為晚輩身在人在心不在,把有限的親情陪伴時間全交付給了手機。而手機操作的,無非是發信息、玩游戲、刷微博之類。玩游戲、刷微博,真的比陪伴親人的時間更重要?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因為古人深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哀。而現在很多孩子是不清楚的。這一點上,家長在給孩子配備手機的時候一定要以身作則教會孩子讓手機為自己所用,而不是變成手機的奴隸。文中的小作者才上中學,卻不惜冒著違反校規的風險帶手機,手機是每天睡前和醒來第一個撫摸的對象,摸不到的時候手足無措。像她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包括家長自己,其實很多人也是如此,只是自己未曾意識到而已。
如果您在任何時段在地鐵上或者是公交車上看,滿目皆是盯著手機(或者iPad)的乘客。有人玩笑說要看什么人會最先下車只要看誰先把手機放進口袋。其實很多人做得最多的,基本也就是刷微博、玩游戲、看片子等等,一路刷、一路玩、一路看,究竟有什么收獲,估計自己也未必清楚,除了打發旅程的枯燥。即便坐到辦公室,又有多少人被電腦傍上漫無目的的瀏覽、或者是種菜這類簡單重復的游戲。在路上經常看到很多或步行或騎自行車、電動車的人拿著手機旁若無人“運籌帷幄”,乍聽之下感覺彷佛日理萬機的李嘉誠,一不小心就會錯過商機,要不就是一些家長里短的瑣事非要在電話里第一時間八卦一下。
以前沒有手機的時候他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約定在先的時候沒有辦法做到隨時通報自己位置的時候內心是不是會焦慮無比?如果只是為了煲電話粥,喧嚷的馬路上恐怕也未必見出情趣。
從通訊交流的角度,手機確實讓人與人之間溝通無極限,只要有電,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無比便捷(包括其他qq、MSN等即時通訊方式和郵箱等科技帶來的便捷),可是很多家長沒有想過,這種便捷的聯系有沒有讓自己節約大量的時間?節約出來的大量時間您都用來成就了什么?我們的孩子(其實包括很多家長)大多不惜宅在家里坐在電腦前慢吞吞地打字傾訴衷腸,或者用手機慢慢輸入去胡吹神侃,卻不愿意面對面坐著,哪怕是凝望對方的眼神,感受一切盡在不言中的默契。我相信大多數人被節約出來的時間恐怕也未必讓自己的生活更幸福。如果一種便捷節約了時間并沒有讓自己更幸福,那這樣的便捷意義恐怕也寥寥。
以前的人想念會如何?肯定會不惜翻山越嶺跋山涉水翻幾個山頭,去牽你的手。這比打個電話發條信息或者qq上問候一聲花費時間會更多,但是不是更能打動你的心靈呢?手機固然便捷,可是那種燈下一展朋友或者親人親手書寫的信箋是不是更讓你覺得溫馨?
原因在哪里?時間!老天很公平,不管你是首富還是國家元首,您每天都只能擁有24小時。歸根結底,這是個選擇的問題,愛一個人就看對方愿意給你多少時間才是正道。選擇把時間分配在做什么上。在這件事情上,很多人的時間被手機“綁架”了,而手機“綁架”人的例子又不僅這件事情。
科技越來越發達的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被科技牽著鼻子走,新款手機層出不窮,明知道那是一種營銷的策略卻總是心甘情愿飲下這杯毒酒。就像很多人被變成“果粉”一樣,只是覺得時髦才會通宵達旦去排隊只為買一個嘗不出味道的“蘋果”,甚至有的無知年輕人還會不惜出賣自己一個腎,而那些買不起的還滿嘴酸葡萄。
上大學的時候,接觸到后現代主義的文學,第一次接受“異化”這個詞,讀完卡夫卡的《變形記》更加深了這種理解。這個在八十年代初期為大家所熟悉的詞匯,確實是哲學天才的偉大創造,那些對喬幫主的崇拜和對“蘋果”的臣服讓很多人渾然不覺。手機是這樣,播放器也是這樣,先是MP3,接著MP4 、MP5…電腦也是如此:從286、386、486、586一直到雙核、四核…八核,很多人其實并不需要多優異的功能,就像很多人用“蘋果”也不過只是刷微博打電話發信息而已,哪怕“蘋果”的電池容量還有某些缺陷。他們眼里永遠盯著最先進的配置和技術,而自己最終不過只是好一種虛榮的面子而已。
科技改變人類,更關鍵的是對這些科技產品如果我們不問目的何在,結果就是我們使用它的時候,我們的人生卻無形中被它使用,讓它成為自己的主人,制造出大量廢話。一邊節約了時間,一邊卻浪費了更多的時間。記得以前有個學生寶貝畢沈杰寫練筆,他說當自己上QQ的時候,等著同學的頭像變亮,有人上線了迫不及待打招呼吹牛,聊了會,對方下線了,繼續在好友名單里面找亮著的頭像聊,最后發現每人跟自己聊了半個小時,自己的代價是一個晚上或者半天時間就在線上晃蕩掉了。實際上聊的大多的是廢話,與其這樣,還不如找個茶座,面對面的交流,免去了打字之苦,還能保護眼睛呢?當然,有些涉及隱私或者是不太方便的話題除外。
我到現在都沒養成煲電話粥的習慣,一來家里早些年沒有電話,上大學的時候為了省錢,長途電話有事才打,打通了也是開門見山說事,說完便掛,結果倒養成好習慣。基本上每個月的電話費幾十塊錢即可。我習慣的做法就是到單位手機往抽屜一扔,有時間就接,沒時間就等到閑下來再看未接電話一個個回,自己要打的電話也是找個時間一口氣把電話都打完,手機短信是找時間一起回,未接電話找時間回過去,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回家沒事就關機,回歸到家庭生活。上線了也是有事就說,無事就這么在線掛著,方便自己有時候傳傳文件往來而已。絕不要讓你的或者孩子的生活臣服在科技之下,自己安排自己的方式。就像飲酒,小酌怡情,絕不貪杯。就算是最好的兄弟之間,平日里各自忙的都顧不上吹牛,危急關頭一個電話兩肋插刀。
其實,離開了手機、網絡的生活倒更為自由。尤其,遠離一塊小屏幕之后可以看到更大的世界。只是很多人上癮了,自己的生活被碎片化了還渾然不覺而已,我們沒有造出智能機器人,而我們則被機器變成了智能機器人。
有很多學生用手機用MP3之類,家長也覺得有這樣的經濟能力給學生配備,這無可厚非,問題是很多家長卻沒教會學生怎么使用。比如有的學生喜歡邊做作業邊聽音樂,有人做過很多實驗證明,沒有人可以一心二用,這樣的效率其實并不比專心學習的效率高。所謂的效率高很多時候只是托辭和自己的借口。手機固然方便監控了孩子,但實際上很多學生要么不接要么托辭沒電,效果也甚微。隨機做個調查,大部分人的手機是用來看電子書或者是用來玩游戲而已,而很多時候在被窩用手機玩到深夜的孩子也不在少數,這一點是很多家長沒想到的,等到孩子上癮了,再要想去戒除,卻礙于孩子的叛逆被孩子綁架下不了手。
放下手機,遠離電腦,感受世界的精彩吧。這些時間,如果用來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工作、讀書、鍛煉、陪伴、思考,該有多好!
倪匡筆下大名鼎鼎的衛斯理有句口頭禪,當別人問:“衛先生,能不能給我十分鐘時間”時,衛先生總是回答:別以為這是個很低微的要求,你向我請求的是我最寶貴的東西,給你的十分鐘,永遠都不再屬于我了。
我們,真的有那么多時間給手機“綁架”么?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如果不是十分必要,別那么早給他們配備太多的科技產品。從一線教學的角度看,很多科技產品其實是毫無必要。如果配備了,至少您也要身先士卒做個好的表率。比如您就不要成天只是用電腦種種那些虛擬的菜,不要成天把玩手機,把跟朋友的交流看的比孩子交流更重要,更別打著工作的幌子,除了特殊的工作要求保持開機外,很多家長在自己的工作中其實并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重要。有的家長來開家長會坐在教室里手機都響個不停,而且還沒關閉鈴聲,那一刻除了赤裸裸表現出家長的素養外,我往往都會停下來讓他如愿以償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
如果您能關上關機和孩子分享生活,那您就能要求他在寶貴的學習時間里戒除對手機和其他科技產品的依賴。孩子眼里可是每天盯著你。
很多家長面對自己孩子沉迷于手機,只是苦口婆心規勸老師去沒收。殊不知如果家長沒有在給孩子配手機前做好相應的教育工作,或者是在使用過程中跟學校配合,指望學校和老師無異于掩耳盜鈴。幾年前有個美國母親在給孩子生日的時候送他一部手機,不過同時也規定了18條規定,稱之為關于手機的十八條軍規,倒值得家長借鑒。不能當孩子提出要配手機的時候,只是滿足他們的心愿,卻忽略了教育他們該承擔相應的義務。
親愛的兒子格雷戈里:節日快樂!
相信你現在肯定會為擁有一部自己的Iphone手機而倍感興奮。你現在已經是一個13歲的男孩了,而且是一個負責任的男孩,所以媽媽認為你完全有能力用好這部手機。但是想要接受這個禮物你必須接受合同里面規定的約束。我希望你能夠理解,只有這樣,媽媽才能把你撫養成為一個全面發展而且能和能先進科技"和平共處"的男子漢。希望你能自覺遵守而不是被動地受約束。如果你不能做到以下18條規定的話,我只能將這部iPhone手機收回。
首先要聲明的一點是,這部iPhone手機是我的,是我買的這部蘋果智能手機。現在我將這部手機借給你使用。媽媽是不是很偉大?
2. 我在任何時候都有權知道這部iPhone手機的密碼。
3.如果手機響了就接聽,這畢竟是一部手機。接聽電話時要注意禮貌。如果來電顯示是媽媽或者爸爸,你更要接電話。不可以忽略媽媽和爸爸打來的電話,絕對不允許有這種情況發生。
4.在有課的時候,每晚7點半要及時將手機交給媽媽或者爸爸,在周末的時候可以在晚上9點交。晚上我們會將手機關機,在第二天早上7點半開機。在給你的同學打電話時一定要尊重別人家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希望身邊的同學或者朋友尊重我們的家庭,那你首先要從自身做起。
5. 不準帶手機去學校。如果你需要和別人通過手機聯系,能打電話就別發短信,這是生活的基本技巧。
6.如果手機掉馬桶里了、掉地上了或者丟了,你必須對因此而產生的維修或者購買新手機費用負責。你可以割草坪、照顧小孩來掙錢,也可以將父母給你過生日的錢攢起來。上面我說到的情況發生的概率很大,所以你要提前做好準備。
7. 不允許使用科技伎倆來撒謊或者欺騙別人。不準用手機說一些傷害別人的話。
8. 如果有些話你不想當面、或者在電話上和別人說清楚,不準通過手機來發短信、電子郵件等方式表達。
9. 如果有些事你不能在家里和父母說的話,更不許通過手機發短信、郵件等方式向別人表達。首先要從自身找原因。
10.不準用手機瀏覽色情信息。只能搜索那些你可以在父母面前拿得出手的問題和信息。如果你有什么問題的話,最好當面向人請教,尤其是向媽媽或者爸爸。
11.在公共場合要么關機,要么調成靜音放起來。特別是在餐館、影院或者和別人說話的時候。孩子,你是一個非常懂禮貌的人,不要因為這部iPhone而改變自己。
12.不能發送或者接受帶有你(或者他人)身體隱私部位的圖片,更不能以此為樂。雖然你很聰明,但是有時候會有人誘惑你這么做,我相信聰明的兒子知道如何拒絕這種人。一旦你這么做了,你很有可能會毀掉你的大好年華,甚至你未來的大學生活。網絡實際上要比你想象的復雜,有些事情一旦發生了就很難去挽救,尤其是那種能敗壞人名聲的事情。
13.不能用iPhone手機錄制特別多的圖片或者視頻資料,其實你根本沒有必要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記錄下來。好好過自己的生活,這些都會存在你的記憶當中的。
14.外出的時候把手機留在家里是一種安全而又明智的決定。這畢竟是一部手機,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學著過一種不帶手機的生活。這樣你就會比那些社交控、微博控更強大,因為你能夠坦然地過一種沒有手機和網絡的生活。
15.盡量下載一些新鮮的或者經典的音樂,不要和你的同齡人一樣都聽相同的歌曲。你們這一代人對音樂的接觸要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代都方便,所以媽媽希望你能夠利用這個機會來拓寬自己的視野。
16. 可以玩一些單詞游戲或者腦筋急轉彎等益智游戲,這對提高你的智力有幫助。
17. 要對現實生活充滿興趣,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傾聽小鳥的叫聲,時常出去散步或者和陌生人談話,要對現實世界充滿好奇。
18.如果你因為這部iPhone手機而將自己的學習或者生活搞得一團糟的話,我會將這部手機收回。我們會就這個問題坐下來好好談談,然后我們再重新開始。請你記住,我親愛的孩子,媽媽和你都在學習,我是你團隊的一員,我們永遠會在一起的。
我希望以上的這些條款你能夠同意。實際上這份合同里面所列的注意事項不僅僅適用于這部Iphone手機,也適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現在你生活在一個快速發展而且充滿變革的世界。媽媽相信你有著強大的意志力,相信你不會沉迷于這部iPhone手機。愛你,我親愛的兒子。節日快樂!希望你能喜歡這款很棒的iPhone手機。
很多學校或者老師在家長的強烈呼吁下,往往也只是武斷地禁止孩子帶手機到學校,實際上這是一種掩耳盜鈴的做法。甚至還有學校花錢每個班配備了保險箱,幾乎就是勞民傷財,因為沒有誰可以螳臂當車阻擋社會潮流。十幾年前,家庭寬帶還沒有普及的時候,按察司等相關部門出臺了一個規定,禁止未成年人進網吧。我在做一起訪談節目嘉賓的時候,直言不諱這樣的規定最后只會流于空洞,因為網絡可以提供很多便利,而且禁止學生去正規網吧,他們往往會偷偷去很多黑網吧。當主持人問到在場的學生有誰去過黑網吧的時候,所有學生都齊刷刷舉起了手。做完節目后,電視臺十幾年不敢請我做嘉賓,可是,學生已經不需要去網吧了,家庭寬帶的普及讓我質疑的那個規定驗證了我的判斷。現在,智能手機的發展,已經是隨時隨地都無法屏蔽網絡了,那樣的禁令現在看來不過是一紙笑話。何況有很多學校已經開始普及用平板電腦上課,人手一臺。你會不會有理由相信,若干年后來看今天這些對手機所做的一切,一樣會是一種笑談?既然這樣,為什么不去正確教會孩子使用這些呢?而僅僅是很懶惰的一禁了之?
我做班主任就從來不收他們手機。我就非常欣賞并且鼓勵那些上學不帶手機或者是帶了手機到學校就能自動關機的孩子,因為這是培養他們的定力和教養的好機會。
梁WD先生在《關機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一文中教了一個很好的辦法:不要一整天都在打電話,應該把該聯絡的人全數列出來,電話一次打完;或者是撥出固定的通話時間,包括其他電郵等等。自己掌控手機,而非被手機(通訊錄里的名單)所綁架。
梁先生引用了李奧巴伯塔的一句簡單卻被我們遺忘的話:“對多數人而言,扣除花在睡眠,準備餐點與進食,交通、工作,以及處理雜務上的時數,每天其實就有那么幾個小時的自由時間。請多加保護自己的時間,這是你最珍貴的資產,請務必以生命捍衛它。”
能夠引申作則,并且教會孩子正確運用,手機就不會讓他沉迷,而是變成你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