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學備課改革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1.引領師生“做有用的人,做正確的事”。
2.引領師生奔向“學習學習,學會學習”的道路。
3.培養教師“學習中心,學生中心”的教育思想。
4.培養“學先教后,少教多學,當堂達標”的良好教育習慣。
5.弘揚“即知即傳、即覺即管、即悟即理”的“新小先生制”教育方法。
二、改革以后,新的備課內容界定
1.基礎備課。包括:
1)教師對教材的學習、研究痕跡。比如:用不同顏色的筆和符號所做的圈畫;查資料所得到的注解;因猛然的領
悟所做的批注等。
2)課時教案。含各種各樣課型,遵從傳統要求。
3)講義。被自己搜集整理過的試題,以及試題解讀。
2.特色備課。包括:
1)讀書留下的痕跡和心得。教師須讀三類書:教育專著、經典的名人傳記、學科知識。無論那種,讀書痕跡+讀
書心得=讀書備課。
2)教學日記。把自己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心得,或失敗后的感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整理到某個地方。這樣的日記
也是備課。
3)基于教學需要,而搜集整理的學習材料。包括文本、圖片、音頻、視頻、ppt課件等。
4)自制教具。購買、搜集來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各種各樣物件。
5)調查報告及課題研究的過程性材料。
6)教師開發的校本課程。
三、對各式各樣備課的基本要求
1.對基礎備課的要求:
1)讀懂教材。教師們只要在課本上留下讀書痕跡和心得,學校就有能力判斷出教師讀懂的程度。
2)謀劃、預設教的結果。杜絕抄襲和搬運。真心把學情分析、教材分析、對課程標準的解讀,寫到備課本上,就會分
出備課質量的高低。
3)準備適合學生需要的學習材料。用心搜集和整理學生需要的精神食糧。比如搜集和研究中考試題,編寫試卷講義,
分層布置作業等。
2.對特色備課的要求:
1)走“讀-畫-查-注-思”的路子,認真研讀課本、教材、教育論著,努力記憶、理解、消化、吸收與教育相關的知識
和經驗。
2)撿拾、積累、重整。一日一記,一課一得,撰寫教學日記,總結經驗和教訓。把“走心”的文字,整理放置在自己
的博客上或者學校指定的平臺上。
3)學習、積累、搜集有價值的學習材料。廣泛搜集和積累自己認為有用的文本、照片、音頻、視頻、ppt文件。在大
容量u盤、移動硬盤、硬盤中,設置自己讀得懂,看得清的文件“格子”。把自己搜集來的有價值的知識和經驗,放置
在自己喜歡的格子里。
4)制作教具、道具。用心、妥善地把這些教具、道具整理和保存起來。
5)抓住問題,用心研究,能把問題上升為課題,能把課題研究的材料保存、整理起來。
6)能開發新課程,把開發的新課程,變成文字、圖片、動畫保存整理起來。
3.對時間、空間、人力、物力資源的利用要求:
1)遵循“教二學八”的“二八定律”。備課要為“教二”“學八”設置足夠的時間、空間、人力和物力資源。
2)課堂以45分鐘計算,教師教的時間+學生教的時間=9分鐘。課堂空間以180立方米算,教師教所占用的空間+學生教
所占用的空間不得大于36立方米。一堂課包括教師在內若有50人,這堂課教的人不能超過10個。一口教室里,桌椅板
凳、黑板、櫥柜、墻壁、多媒體設備等,一切物力資源的占用,教所占用的物力資源應控制在20%左右。在時間、空間
、人力、物力資源利用方面,擁有“教二學八”的思想和準備,是特色備課的基礎。
3)體現分層教學、分類推進、評價到小組的表格、文本都是備課。教師要在“用文字說話,用數據說話”上有所準備
,要在教學評價上有所準備,要在評價表格的設計上有所準備,要在用這些材料評價學生上有所準備。
四、檢查執行標準
1.將一線教師群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經驗不足型教師,第二類是骨干教師,第三類是中間正在成長的教師。改科不
滿兩年,參加工作不足4年的教師為第一類教師。區級以上卓越教師、市級骨干教師、市學科帶頭人、泰山區名師名校
長培養對象、泰山區名師名校長,以及兩學期教學平均分超出省莊一中者或在全區統考中進入全區前三名的教師等,
為第二類教師。其余為第三類教師。無論前勤、后勤,如果不能劃定為第一類或第二類范圍,那就是第三類。
2.第一類教師備基礎備課。這項檢查參照傳統標準執行。結果,最高記b等。依次是b-c-d三個等級。
3.第二類教師備特色備課。這項檢查最低記c等,一般只用a、b兩個等級評價。評價辦法是:根據骨干教師本人的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