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占語文高效課堂致高點個人改革實施方案
層遞訓練
根據學生寫作水平實際,我一般用兩到三個月時間讓學生走完第一級,“五步”指導也側重于前兩步,訓練形式多是課堂作文,習作單位時間通常為兩節課,先師生合作審題、立意、構思,再同時寫作,然后相互批改,小組內進行美文推薦。當進入第二級訓練時,“五步”指導側重于“實用技法”和“感悟體驗”,立足課堂,依托教材,習作時間通常為一節課。一般在晚自習進行,第一節自習四人前后黑板現場作文,第二節自習師生共同評講,規定多找優點少挑刺,找出了優點還得勾聯課文內容來理解分析。寫作時一般不作任何提示,現場抽簽限時45分鐘完成。走完第二級通常要持續三個月。第三級訓練則以思維訓練和言語表達指導為重點,以教材為重心,兼顧課外美文,在充分利用好晚自習現場作文的基礎上,強化鑒賞分析,穿插演講、辯論活動,評選優秀習作,結集班內發行。在時間限制方面為40分鐘,因為作文滿分50分,學生在寫完作文后應還有較充裕的時間來檢查其它題目。
2、“‘六自一導’多課型能級遞式”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內容可見
“六自一導”指自行積累、自究三問、自助品析、自我展示、精要講導、自覺檢測、自主反思。
“多課型”指閱讀課、寫作課、試卷評講課、綜合性學習實踐課等,也指朗讀課、品析課、積累課、探究課、練習課、檢測課、展示課、總結課、反思課等。重視課型,課堂教學才能克服盲目性與隨意性,有利于提高45分鐘的效率。
“能級遞進”,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積累水平、探究素養、思維品質、自測成績、反思質量都呈螺旋狀遞進,因縱向推進、環環相扣而實現穩步提升。
三、現實困惑。
1、沒有相關的理論支撐,僅憑個人經驗摸索前行,難以保證科學可行性。
2、缺少專業指導,可能耗時費力,個人專業成長路徑會相當曲折。
3、從應試的角度來驗證,這兩套模式效果很好,但還是怕披著課改的外衣,還在興應試教育的妖風,又把孩子當著課改人的面,扔進油鍋里。
四、研修收獲。
1、了解了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宏觀背景,即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實問題、歷史探索、國際比較,以及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家的成長路線。
2、學校變革的理論和實務。包括學校的整體變革、課程變革與領導、教學變革與領導、教師專業發展和校長領導力等。
3、教育科研的理論和方法。包括教育科研問卷調查、課堂觀察、教育敘事、教育案例、校本研究等。
此次培訓因理論與實踐結合,培訓與工作相滲透,專業與通識相整合,個人與群體相促進,給我再次深入反思和細致調整以上兩套模式以莫大的幫助。
五、具體方案。
1、先行理解和內化此次研修課程內容。
2、在已畢業卻陪我走完了初中三年實驗生活的學生中、在新接手的七年級兩個平行班中開始問卷調查,目的直指學生的學習感受和成長體驗,在后續學習生活中的體悟,對其持續發展的影響等。
3、以此次新基礎教育的相關理論作參照系,以問卷調查歸結出來的問題作引領,對兩大模式進行反思和調整,找到理論支撐,作好相關的數據統計,建立個人實驗資料庫。
4、成立個人工作坊,開展小課題研究,多寫教育敘事和教育案例,多視角積累課堂教學錄像。
5、組建我校高效課堂研究團隊,以專業社群的形式吸納校內和校外力量開展小課題研究,進行規范的課堂觀察,初步在校內或更大區域內形成高效課堂研究的領導力。
6、開發專業引領資源,多與華東師大的各位教授書信聯系,多為教授們提供農村教育一線的教育案例和現實困惑,多參與網絡學習,多寫讀書筆記,促進自已對外來知識的吸引和分享,多促進團隊成員的自我理解和專業自覺,力爭較好地形成高效課堂研究的社群文化。
7、嘗試先在社群和全縣完成高效課堂構建實驗的子課題結題工作,對相關材料能結集成冊,對音像作品能歸類建檔。
8、參與學術交流,舉辦專題講座,實現在更大范圍內形成個人和團隊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