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跡材料:先進事跡心得體會(通用3篇)
事跡材料: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1
經過這幾天天學習公司蔣某某,李某某等的先進事跡,我深受鼓舞和激勵,為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先進的典范和堅實的信心,獲益不淺。
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個員工如何一步步走向不平凡的道路。我覺得作為公司20xx屆的新員工,應該端正自己的心態,不要認為自己什么都能做的來,給自己定位過高,這樣只會令自己壓力增加反而耽誤了工作效率和效益。畢竟,企業不同于大學校園,在學校我們犯錯一次,兩次,但是進入了社會,我們有很多方方面面的東西需要考慮,以企業的利益優先,如果因為急于求成而導致企業利益受損,這不是企業想看到的,只會為自己在企業中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端正心態,以平和的心態和認真積極的態度做好自己的工作,這是一種慢慢鍛煉的過程,亦是新員工成長的必須過程。雖然我們現在仍然在基層辛苦磨練,但我堅信吃得苦上苦,方位人上人的道理。在基層鍛煉,正是要磨練我們的意志,學會與工人合作交流,了解基層生活和工作,體驗勞動的樂趣,這是在很多地方都學不到的。我相信,這幾個月的辛苦和汗水,換來的是不可估量的財富,是我職業生涯中值得珍藏的一頁。
另外,在工作中,我覺得應該學會總結。總結,是將個人一段時間內學到的東西進行得失對錯的判斷,是不斷進步的過程。古人不是有一日三省的說法嗎,我們不需要做到仕人大儒的程度,我們可以幾日一省,總結自己這段時間的得失,從中找到錯誤的根源,想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日積月聚,自然會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提高工作能力。
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活到老,學到老,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辛勤員工蔣義果等人的事跡,其敬業奉公,一絲不茍,堅持不懈的工作精神讓我敬佩,我知道自己以后的路的還有很長,但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是我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過程,所以我會以積極認真的心態對待,做好每一個細節,不斷完善自身素質,提高自身能力。
事跡材料: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2
學習了十位同志的先進事跡后,感觸很深。先進人物能夠在平凡的本職崗位上取得突出成績,得到領導和同事的一致肯定,這與他們勤于學習,善于思考,踏實工作,努力進取的精神是分不開的。通過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我覺得在以后的工作中應該做到:
一、要養成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的好習慣
十位先進人物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和長處就是刻苦學習,善于思考,他們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能夠主動自我加壓,手不釋卷,利用一切工余時間學習,鉆研技術和業務知識,使自身工作能力和業務素質很快得到提高。我們要學習他們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是與自己工作的實際需要分不開的。因為如果不注意讀書學習,不注意知識的積累,不注意研究新問題,思想就會封閉,思路就會狹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辦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難以適應新形勢和任務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學習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像他們那樣,利用一切空閑時間抓緊學習。具體來說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斷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學會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術努力推進工作的創新和發展,并且要不斷完善學習方法。要擠時間去學,持之以恒的學,結合現實去學,把學到的知識用于指導工作,反過來在實際工作中去檢驗所學的知識。
二、要養成勤奮敬業,踏實肯干的好作風
十位先進人物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項工作。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他們顧不得照顧家里的親人,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辭。正是靠著這種勤奮的敬業精神,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樹立起了學習的榜樣。通過學習先進,我覺得我們就要像他們一樣用滿腔熱情,恪盡職守,勤奮踏實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三、要養成腳踏實地,樂于奉獻的好品質
十位先進人物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工作作風可貴之處在于他們通過艱辛勞動,在本職崗位上取得一個又一個成績的時候,能夠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一如既往的踏實工作。這說明他們為公司、為企業踏實工作,不是做表面文章給領導看的,更不是為了個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利益上,懷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去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我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得養成一種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和腳踏實地的作風。缺乏埋頭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煉他們那樣不張揚,默默奉獻的個人品質。一是要務實,就是要知實情、說實話、想實招、求實效。想問題,辦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觀實際為標準。二是要勤勉,就是要發揚“老黃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興夜寢,殫精竭慮。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經受住苦與累的考驗,勇挑重擔,敢于到艱苦崗位和困難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為榮,以苦為樂,永葆艱苦奮斗的作風。
對照先進的典型、榜樣,我想: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應該保持一種激情,永遠做到對黨的事業、對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地干些事情。 十位先進人物的先進事跡深深地撼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們的人格魅力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而他們所產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將轉化成我們實實在在的行動。我要以十位先進人物為榜樣,認真對照檢查不足,切實改進提高工作,以更飽滿的精神狀態,以更務實的工作作風,扎扎實實、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斷進步。
(本文素材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0
事跡材料:先進事跡心得體會 篇3
葉嘉瑩1923年生于北京察院胡同,1948年跟隨身為國民黨軍官的丈夫遷往中國臺灣。最初她任教于中國臺灣彰化女中,之后受臺靜農先生賞識,1954年至1969年先后被聘于中國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1969年,葉嘉瑩又受邀前往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20__年她回到祖國定居,并受邀在天津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任教。
“卅年離家幾萬里,思鄉情在無時已;一朝天外賦歸來,眼流涕淚心狂喜。”這是1974年,葉先生申請回國探親,寫下洋洋灑灑近20__字的《祖國行長歌》中的長詞節選。在陳傳興看來,葉先生對祖國的深情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道義和使命感,是最打動他的。
“上世紀80年代初,沒回國定居前,她都是自費往來于祖國和加拿大之間,為大陸的公眾講授詩詞、傳授吟誦的方法,20__年她向執教的南開大學捐贈1700余萬元的個人版稅和稿酬,成立南開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我覺得是時候,把葉先生的故事、把她的精神世界,通過影像語言,講給觀眾聽。”詩詞、家國、血緣,在葉嘉瑩先生身上相互作用交織,陳傳興希望用影像語言,把自己和葉嘉瑩先生同樣從中國詩詞文化中獲取的人生滋養,分享和傳遞給更多的兩岸觀眾。
在電影中,陳傳興也完成了一次大膽的實驗:“我們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中國自己的電影美學敘述方式?”
敦煌壁畫、晉祠、五臺山佛光寺……長短句、慢詞、小令,2個小時的電影中,陳傳興試圖用最中國的元素,寫意悠緩又注意留白的方式,向觀眾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的脈絡以及各種文化元素之間的聯結。
陳傳興說,他相信在詩的國度里,大家可以一起翱翔,消弭所謂語言、文化、國家、時間的隔閡,同時通過詩詞,為兩岸民眾打開認識中華傳統文化之門。
遺憾于在中國臺灣,已經鮮有年輕人知道葉嘉瑩先生、熱愛古典詩詞。拍攝《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傳》實際也是在了陳傳興他自己的一個心愿,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的社會使命。
隨著《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傳》的公映,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終曲。談到為何要耗費10年的時間,以漫長的生命時光,去探尋詩人的精神世界?陳傳興給出的答案是,“拍的是詩人的人生,想表達和述說的,其實是中國文化在經歷不同歷史時期中,一直在保留的核心精神。”
用10年的時間,專注拍攝華語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傳統派詩人,好似有陳傳興沒有明說的私心。他希望用詩歌重要的黏合劑,把中華文化和歷史以及整個華語世界中的人凝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