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魏德友事跡材料(通用3篇)
學習魏德友事跡材料 篇1
7月19日,一三一團印發《關于在全團范圍內迅速掀起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跡熱潮、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通知》,號召全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以魏德友同志為榜樣,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學習魏德友同志堅定信念、對黨忠誠,遵守紀律、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于吃虧的奉獻精神,忠于職守、堅韌執著、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熱愛家鄉、保衛祖國、勇于犧牲、寸土不讓的國防國土意識。
為掀起學習熱潮,該團34個黨(總)支部嚴格按照《關于在全團范圍內迅速掀起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跡熱潮、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通知》精神,迅速擬定學習計劃,充分利用兵師團門戶網站、微信、《兵團日報》等平臺,組織1300余名黨員干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跡,要求參學的每名黨員分別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寫一篇心得體會;該團掛鉤科室領導赴掛鉤單位,組織召開學習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跡專題討論會,通過討論加深對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跡的理解,形成學先進、見行動、比貢獻的濃厚氛圍。
同時,利用“道德講堂”和善行義舉四德榜,以“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人講自己事、身邊事教身邊人”的形式,深入宣傳中央和自治區黨委對兵團事業、對兵團老軍墾、對兵團黨員干部群眾的關心關懷,深入挖掘、積極選樹、廣泛宣傳身邊典型,教育和激勵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堅持艱苦創業、矢志戍邊的兵團人,為推進團場事業、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貢獻力量。
學習魏德友事跡材料 篇2
人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任何一種文化中的先行典型或者“英雄式”的人物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個時代都需要一個符合時代潮流的精神典范讓人民所追崇。每一個先進典型都有著他們不同的英雄事跡,或小或大,或離我們很近或離我們很遠,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他們都抱著一顆樂于奉獻的赤誠之心。
張富清同志就是這樣一位榜樣。戰爭年代的他,不畏艱難險阻、不怕犧牲,多次在突擊組中打頭陣,曾經冒著槍林彈雨第一個跳下城墻、炸毀碉堡。退役之后,又主動將投身到偏遠的鄂西山區來鳳縣,為貧困山區的奉獻了一身。他身上那種甘于奉獻、敢于擔當、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勁頭,讓人發自內心的敬佩,不僅值得廣大的武警官兵學習,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奉獻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優良統美德,也是當代倡導的時代精神。自古以來,無數能人志士“現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從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到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再到張富清同志的60年深藏功與名投身山區建設,每個時期的榜樣雖然所做事情不盡相同,但無不飽含著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獻精神,也正是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撐起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民族脊梁,促使中華民族朝著更好地方向發展。
我們現在處于信息網絡高速傳播的新時代,我們應當利用這樣的便捷的信息渠道,讓更多的愛國奉獻的榜樣故事在人們的視野中廣泛出現,使德更多地人能夠了對愛國奉獻精神有著更加深刻地認知。榜樣的力量是每一個時代都不可或缺的,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榜樣故事真正地觸動每一個人,才能更好地讓人民奮力當好具有奉獻精神的新時代“傳承人”。我們應當以張富清等同志為榜樣,把個人的成長和理由與祖國的進步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立足崗位、講奉獻,顧大局,努力傳承弘揚奉獻精神,堅持用理想支撐奉獻、用忠誠詮釋奉獻、用奮斗書寫奉獻,切實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時代感,積極為新時代貢獻青春和力量。
以“初心”和“使命”譜寫新時代樂章
學習魏德友事跡材料 篇3
20_年5月的一天傍晚,王華(化名)與任冰(化名)超車互不相讓,險些釀成交通事故。待停車后,王華拽開任冰的車門理論。當地派出所接到任冰報案稱有人對其毆打后當即出警,現場證人稱并無打斗,病歷顯示任冰無外傷。
20_年3月,原告任冰不服被告鞍山市公安局立山分局、鞍山市公安局對第三人王華不予治安行政處罰的決定,向千山區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訴請撤銷決定。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雙方是否有肢體沖突是案件爭議的焦點。路上的監控視頻距離太遠,根本看不清楚,公安機關未采納此證據。然而,滕啟剛并未放棄,他買了個8倍放大鏡,一幀一幀反復觀看,終于發現對事實認定的關鍵證據,遂判決公安機關敗訴。面對“鐵證”,公安人員打心眼兒里欽佩這個戴老花鏡、頭發稀疏的“小老頭兒”。
歲月流逝,塵封已久的案卷在無聲述說。20_年他辦理了一起財產損害糾紛,案件起因是某采礦廠泄漏將附近農戶的果樹淹埋,農戶要求賠償。卷宗附有很多現場照片。據介紹,這起案件從受理開始,滕啟剛就跟隨農戶前往現場了解情況。鑒定時,烈日炎炎,他全程跟隨,穿著雨靴踏進十幾厘米厚的污染物涂層,勘查了100余棵樹,不停提示鑒定人員,這里污染物覆蓋更厚一些,那里需要再測量。勘驗整整一天,他的衣衫都濕透了。有人說,他完全可以根據鑒定報告來判決。最終,案件以賠償農戶4萬余元結案,原、被告雙方都對滕啟剛的敬業精神贊嘆不已。
不管多忙,現場永遠是滕啟剛的第一法臺。20_年1月1日起,遼寧省環資案件實行集中管轄,鞍山地區的環資案件由千山區法院集中管轄。由于對案由把握尚不純熟,立案時會出現管轄爭議。凡是遇到涉行政類的環資案件,滕啟剛都會第一時間到現場去調查,再次確認案件類型,確保案件管轄無誤。
“他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敢于負責,為我省環資審判集中管轄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于德江說。
“他有股鉆勁兒,敢開口,我們有個全國行政審判業務交流微信群,有一半消息是他在請教問題。”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原庭長李群說。他沒少和滕啟剛“掰扯”,但“到現場找真相”是他們的共識,更是他們敲響法槌的底氣。
在滕啟剛的年度總結電子文件夾下,每年都有一個“自查報告”,上面寫著當年發回重審案件的名稱、原因和改進舉措,有反思,亦有堅持,“加強學習”是他提到最多的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