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疫情先進事跡(通用3篇)
抗擊新冠疫情先進事跡 篇1
關鍵時刻沖在一線,逆行而上方顯擔當。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__分行華苑支行運營員工__主動請纓、挺身而出,選擇的不是畏懼而是擔當、不是退縮而是逆行、不是小我而是大我,以實際行動在平凡崗位書寫著不凡。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口罩瞬間緊俏,成了稀缺品。當得知支行防護口罩捉襟見肘時,為保護好客戶和同事生命安全,尚處于假期的伯鑫雖然身在家里卻心系著行里,不顧個人安危,做好防護、走出家門,千方百計從正規渠道為大家購買了防護口罩,并第一時間送到支行。“太好了,真是及時雨。伯鑫,真的謝謝你!”手里捧著伯鑫從正規藥店搶購的一包包口罩,并肩戰斗的同事們如獲至寶、興奮不已、由衷感謝。“疫情防控,人人有責,這是我應該做的。客戶好、大家好、支行好,才是真的好。”伯鑫說著,臉上露出了欣慰笑容。
支行下轄__分行復康路支行計劃2月3日恢復營業,但因有一名員工外地返津隔離觀察,這讓原本就緊張的人員安排一下子拉不開了栓。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支行本部抽調人,而且意味著被抽調的員工要超負荷工作。正當行領導為此犯難的時候,__同志第一個報名,斬釘截鐵地說:“我能行,讓我上。”“你愛人崴腳受傷亟需照顧,你別上。”“疫情當前、開門要緊,愛人交給我岳父母照顧,單位需要我,請讓我上吧。”伯鑫同志不計得失、再三堅持,就這樣毅然決然主動挑起了擔子,解了燃眉之急。
__分行復康路支行是一家社區零售專營支行,業務量平時就不小,加之春節期間客戶理財集中到期,更是驟然增加。特別是在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既要保護好自己,還要保護好客戶,更是責任不小。考慮人少業務量大的實際,伯鑫同志為爭分奪秒給客戶快辦多辦業務,盡量少喝水以少去廁所,全身心投入,甚至好幾次都忘記了吃午餐。為了保護好客戶,伯鑫同志一方面提醒客戶在接觸密碼器和點鈔機具等環節做好消毒防護,一方面自己全程戴口罩服務,嚴格把總分行各項防護要求落到實處。雖然一天結束卸下口罩時,鼻梁上、臉頰上是深深的勒痕,但伯鑫同志從未抱怨說過一個“苦”字。
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發光,哪里有考驗就在哪里挺進。“向疫情防控一線進發,我想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__同志的樸素話語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不畏艱險、無私忘我的力量,必將激勵更多人沖在第一線、逆行顯擔當,凝心聚力打贏這場防控疫情阻擊戰。
抗擊新冠疫情先進事跡 篇2
吳孟超3歲還不會走路,長大后身高只有1.62米,學醫后申請當外科醫生就因個子矮曾被拒絕。沒有人會想到,這個3周歲后才終于站起來的孩子,將來會海內外走得那么遠,會攀登到人類肝臟外科領域幾乎是獨步最高峰。
他生于福建省閩清縣白樟鄉后壟村,小村山清水秀,但田地少,種糧不夠吃,他的父親在他3歲那年就“下南洋”謀出路去了。日后吳孟超回顧,他3歲還不會走路,因嚴重營養不良所致。“我的媽媽是童養媳。”這也是家里太窮的一個證據。
我由此想,吳孟超生在貧窮的農村,先天嚴重不足,對今天所有成長中的孩子,尤其是窮鄉僻壤的孩子,都是很大的鼓舞!因而,比他的杰出成就更值得追溯的大約是:這個昔日先天不足的孩子,怎樣成為中國當代醫學界的一位巨人!
抗擊新冠疫情先進事跡 篇3
雁門關外,長城腳下。在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村,一位黑紅臉龐、肩扛鐵鍬的老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樹。
他并不是一位農民伯伯,而是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共和國少將張連印。退休后,他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左云縣張家場村植樹,至今已經18年了。回鄉18年,張連印共植樹205萬株,被人們譽為“當代愚公”“綠化將軍”。
20__年5月,服役38年的張連印從領導崗位上退休,這一年他58歲。
將軍是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人。張家場村位于全國林業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區,是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區。全村共有土地17754畝,耕地只有6346畝,其余11000多畝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
站在家鄉的荒山上,張連印心里很不是滋味。
望著一片片光禿禿的荒山,張連印下定決心:“植樹造林、治理風沙,給鄉親們作個示范,以回報家鄉、報答部隊。”
張連印4歲時父親病故,6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吃著百家飯、穿著百家衣長大成人的。
“沒有當年鄉親們的關照,就沒有我張連印的今天。當年在部隊報效國家,如今退休了總算有機會報答家鄉父老了。”
20__年10月,張連印帶著妻子離開石家莊,義無反顧地回到老家,開始了他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新戰斗。
“植樹造林、防風治沙,是咱們國家的一項戰略工程,作為一個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個戰場。我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
張連印立下“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的軍令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