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感人事跡(精選5篇)
疫情期間感人事跡 篇1
“武漢加油,你的老兵送菜來了!”1月24日,大年三十晚上,一輛滿載冬瓜、香菜、芹菜的貨車駛入武漢火神山醫院工地。來自河南沈丘白集鎮田營行政村的王國輝不顧駕車疲勞,幫著工地后勤部門的負責人把車上的5噸蔬菜卸下。
王國輝曾在武漢服役17年,聽說疫情后,趕緊裝上自家的蔬菜,駕車連夜“逆行”送往武漢。
“在哪兒我都沒忘記自己是一名軍人!在武漢當兵17年,我對這座城市有份特別的感情!”
抗擊疫情的路途雖有千難萬險,但眼前的困難阻不斷五湖四海中華兒女的同胞情誼,難不倒全國人民眾志成城的決心。
這些天,“中國好人”湯崇雁和她的伙伴已為武漢和蘇州籌集到61萬多只醫用口罩,這背后也同樣是一個“暖心”的故事。看到武漢醫院口罩緊缺的消息,湯崇雁立即發動遠在英國的親朋尋找物資。在女兒等人的支持下,200多位華人華僑迅速成立“英國華人愛心救援隊”,終于找到了儲備充足的醫用外科口罩。如今,這些承載著同胞之愛的物資,正陸續送到武漢和蘇州醫護人員的手中。
1月29日0點55分,一封名為《求擴散!湖北籍女童瓊海急需某品牌3段奶粉》的求助信經瓊海發布App緊急發布后,消息飛快地在朋友圈和聊天群中傳播,當天,瓊海居民王振奮就將奶粉送到女童手中。女童所在的酒店還接到50多個愛心人士的電話,表示愿意提供幫助。
原來,這名1歲女童隨父母從湖北武漢到海南旅游,因來勢洶洶的疫情,他們一家三口目前正在瓊海市進行14天的醫學觀察。隨身攜帶的奶粉馬上就吃完了,孩子又對其他品牌的奶粉過敏,這才發出了求助信,沒想到當天就解了燃眉之急。
“武漢與瓊海的距離雖然有1600多公里,但在瓊海,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特別溫馨。”孩子的父親周喻說。
疫情期間感人事跡 篇2
今天,天氣放晴了,空氣中透露出點點芳香,花開了?朋友圈最近都在瘋轉的一篇文章:疫情結束后,你最想見誰?然而我最想問的是:疫情結束以后,大家還會記得誰?
春天到來之際,我摘下三朵花,送給防疫前線的戰士們,希望他們乘著花香,伴著陽光,早日結束抗疫,回到家中團聚。
送你一朵“丁香”,丁香溢其氣,以“踔絕之能”展示自我。“細葉帶浮毛,疏花披素艷。”丁香花象征著純潔和高雅,就好比黨員干部的“初心”,初心不移,始終保持黨員干部內心的純潔,發揮黨員先鋒引領作用,走在前,不畏懼。24小時的值班、一線的艱苦危險、家人的牽掛擔心,只會讓初心如磐,更加堅定不移。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這場戰“疫”是一場搏斗,更是一種成長,在防疫工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處理問題的能力,不斷進行自我完善,自我革命,只要始終保持初心,始終做到有堅實的思想為基,就能不斷提升自身黨性修養,保持黨內思想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我希望你們永遠是那一朵“丁香花”。
送你一朵“蘭花”,心若蘭不移,以“握瑜之德”提升自我。蘭花高潔典雅,其品德是大家都多贊頌傳唱的,它沒有醒目的艷態,沒有碩大的花、葉,卻具有質樸文靜、淡雅高潔的氣質,就像現在奮戰在外的基層工作者。除了一線工作的白衣天使外,最辛苦的莫過于村(社區)的干部,他們白天入戶進行重點人員排查、走訪,晚上還要去卡口值班值守,守護“生命之道”,保證各自村(社區)的安全。但是他們沒有放棄,沒有退縮,他們知道自己作為村(社區)干部的職責,群眾選擇了他們,他們就要為群眾保駕護航。要牢記權力是人民所賦予的,權要為民所用,利要為民所謀。要加強自建設,嚴以修身,以崇高的品德帶領黨組織在新時代下完成所賦予的使命,敢于擔當作為。要加強自身作風建設,廉潔奉公,始終保持黨員干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我希望你們永遠是那一朵“蘭花”。
送你一朵“梅花”,香自苦寒來,以“刺股之功”錘煉自我。“傲雪凌寒獨自開”,越是最惡劣的天氣,越是開得格外美艷,冬天的萬物凋零,是“梅花”的開放,點綴了整個冬天,是它的香氣,溫暖了整個季節。就像這防疫期間,大家都在家自我隔離防疫,而基層工作者,還沒過完春節,便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為群眾護航,他們也是這冬日里,最美麗的一片風景。以先進的思想、堅定的信念為指導,積極作為,走在抗疫一線。特別是年輕的黨員干部,在此時更是充分發揮了自身的奮斗底色,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極創新,既是群眾的“宣傳委員”,又是基層工作開展的“組織委員”,自律的同時,督導別人,不要形式主義,避免繁瑣的表格數據,堅持用實際行動換來實際成效,發揮好青年干部的先鋒、表率、引領作用,以筑牢黨的力量,煥發出黨員干部辦事的積極性,擔當起新時代的使命。我希望你們永遠是那一朵“梅花”。
給你們三朵花,蓄才氣,聚才氣,添朝氣,拼搏奮斗,做到以史為鑒,以人為鏡,堅持為黨和人民奉獻自己,傳承英雄的奉獻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淬煉黨性,始終保持對黨和人民的初心。
疫情期間感人事跡 篇3
zz,女,z歲,中共黨員,現任zz區公安局zz派出所警中隊四級警長。20__年初,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她不忘為民初心,時刻牢記擔當使命,堅守在抗疫執勤一線,舍小家、為大家,是zz派出所阻擊疫情攻堅戰線上的女警典范。
一是駐扎聯合檢疫站點,為民筑牢安全防線。疫情來勢洶涌,zz積極請戰,主動要求到執勤點參加檢疫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頑強毅力,堅守在疫情“防輸入”最前線。與她一起執勤的警力均反映:“她檢查非常認真細致,勤務又很規范,對個別不是很配合和理解身份查驗和體溫測量的人員,能夠耐心勸說,效果理想,大家的評價都很高。”
二是積極投身醫學觀察點管理,沖鋒在最危險地方。除上崗執勤,zz還需要到轄區的24小時醫學觀察點進行守衛,并配合醫務人員開展醫學檢測等工作。因這項工作須與確診病人的密切接觸者近距離接觸,風險很大,加上極個別群眾有抗拒心理,所以留守醫學觀察點的工作遠比想象中要困難得多。zz在協助醫務人員開展疫情防范知識普及過程中,還要及時安撫對方情緒,獲得工作對象的理解。
三是協助調配后勤保障,確保物資管好用好。“口罩應該這樣戴,不然不安全,要注重自我防護”“執勤回來一定要先洗手消毒。”……作為中隊內勤,zz每天都給戰友們念“緊箍咒”,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溫馨提醒,讓領導和同事加強自我防護意識。她還嚴格落實每天早午晚三次給全體人員測量體溫,排查警隊內部自身防護是否到位。同時,協助中隊領導細致做好防護物資的管理使用,完善物資領取調撥登記臺賬,確保將緊缺的物資用在“刀刃”上。
此外,據了解,該同志的丈夫是市zz局公務員,也需要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他們夫妻二人都堅守在各自的阻擊疫情崗位上,但家中僅7歲的兒子無人照顧。于是,zz與丈夫商量好,每人輪流帶兒子上班,一人一天。她兒子表示:“今天輪到我陪媽媽上班,我一定乖乖的,不讓爸爸媽媽擔心。”
zz是母親、妻子、女兒,更是黨員、警察、公仆,在抗擊疫情一線,她用她的實際行動展現了zz警花的堅韌執著,守護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平安。
百姓夸贊的逆行村主任
疫情期間感人事跡 篇4
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讓辭舊迎新的鐘聲更加沉重,人們臉上的那一個個口罩,讓這個春節倍感冷清。
這個冬天,梅花依然寧靜地開放;這個冬天,藍天依舊明凈如洗;這個冬天的武漢卻非常艱難,全國人民卻非常艱難。在這特殊的日子里,我們謹遵醫囑,靜靜地待在家中。我們為武漢憂心忡忡,我們為治愈病例的增多而感到高興,為武漢的人們牽腸掛肚。
與此同時,有一群人,他們正沖在前方,用自己的平凡之軀為身后的億萬中國人筑起防護的堡壘,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不眠不休,戰斗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的最前沿。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最美逆行者,他們是新時代的最美先鋒人物,他們是可親可敬的白衣天使。
在這群人當中,有一位84歲的老院士,叫鐘南山,17年前,這位老院士奮斗在抗非的最前線上,為抗擊非典立下了汗馬功勞。17年后的今天他臨危受命,搭上前往武漢的高鐵,再次前往抗擊疫情的前線;86歲的董宗祁老教授,他坐在輪椅上,一上午看了30多個病人,他說:“我這輩子,就是為了救人”;73歲的李蘭娟教授,知道國家有難,她毫不猶豫前往武漢,堅定地說出她的誓言:“我打算長期待在武漢,與那邊的醫護人員一起奮斗!”
這世上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因為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有因為人們需要,才有人愿意犧牲自己成為英雄。
雖然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我明白他們是為了誰。他們也許并不富裕,甚至有些貧窮;他們也許并不高大,甚至有些瘦弱;他們也許并不光鮮,甚至有點卑微,他們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樣模糊,但他們的精神在我心中卻是那樣鮮明;不計生死,不求回報,默默堅守的他們,守護著健康,保衛著生命。
普通的我們無法到達正面戰場與病毒作戰,我們只能做好我們的后勤工作,不出門,少出門,勤洗手,戴口罩,這是為了不給他們添麻煩,祝愿他們平安早日凱旋。
彩虹為證,千古不變,我要高歌。為生命喜悅,萬物都歌頌你的慈愛,大地訴說你的恩情。
疫情期間感人事跡 篇5
20__年10月,老人肺氣腫發作,錢海軍接到電話,立即驅車送他到寧波113醫院住院接受治療。到了醫院,卻被告知沒有床位了。
錢海軍給老人買來水和餅干,先把老人安頓好,立馬跑去找院方商量。在他的再三央求下,院方同意加一張床位。
“你這兒子挺孝順,你自己身體要爭氣啊!”不知情的醫生這樣鼓勵著老人,老人不解釋,只是含著笑。錢海軍也不解釋,與老人相視一笑。
第二天當錢海軍返回醫院,病房里的人都沖他豎起大拇指,原來老人已把一切都告訴了他們。
病床上的人總更顯脆弱。有次,老人向錢海軍說出了自己的擔憂:“海軍啊,如果哪天……我不能動了,這個家可怎么辦?”錢海軍毫不猶豫地說:“還有我呢,您就把我當成自己的兒子。”
老人別過頭去,淚水緩緩淌過。
住院的27天后,“兒子”錢海軍喜洋洋地接他出院。看著老人性格日漸開朗,錢海軍也跟著幸福起來。“海軍不只對我一個人好,他對所有老年人都好。”老人自豪地說道。
虞波社區有位患眼疾的老人,叫張翠花,她有一個記事本,記錄著錢海軍為她做過的每一件事,她說哪怕自己有一天看不見了,聽人讀讀這些,也會覺得溫暖:“10月24日,海軍又來看我了,他叫我‘母親’,讓我有事給他打電話;10月28日,他用自己的錢買來新的冷熱開關龍頭給我換上,這樣的好人真的太少見了……”
從星火到燎原。錢海軍說:“志愿服務這件事,我愿意做一輩子。”
“用電有困難,就找錢海軍”成了當地老人的共識。大家說錢海軍帶來的光明不僅驅逐了視覺上的黑暗,更點亮了盞盞慰藉心靈的明燈——那一份光,持久而堅定,深情而綿長,驅散了歲月老去的無助,溫暖了孤單寂寞的心靈。
錢海軍或許不知道,他點亮的那一盞燈火,照亮的是陳文品老人緩緩步入的歲月深處,最孤獨的角落;
錢海軍或許不知道,他的那一聲“母親”,溫暖的是張翠花老人模糊了多年的世界里,最柔和的守候;
錢海軍或許不知道,他的那一次次善舉,正持久而綿長地,給了那一位位被時光遺忘的殘疾、孤寡、失獨老人,最動人的希冀。
20__年,以他名字命名的錢海軍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立,20__年,錢海軍志愿服務中心應運而生。他們發起的圓夢行動幫孤寡、失獨老人圓了首都夢,幫西藏小朋友圓了大海夢,“星星點燈”課堂向10余萬中小學生普及電力知識,“千戶萬燈”項目兩度獲得中央財政立項支持,走訪170個村莊,行程45360公里,獲得首屆浙江慈善愛心榜十大慈善項目。去年和今年,這片光亮甚至被傳遞到西藏雪域高原和東北冰海雪原。
從單數的錢海軍到復數的錢海軍們,再到“錢海軍現象”,一群電網人用善舉架起了與群眾的“連心橋”,因為有他們,光明、溫暖和希望從未離開——更有久別的重逢,久違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