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勞模事跡材料有感
觀勞模事跡材料有感
翻開大多數的先模人物事跡材料,其中有一共性,即該先模人物一心為公,為了“大”家,不顧“小”家,具體事跡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主人公正從事一重要工作,家中突然來電報或來信,告知其或年邁的父母病危;或妻子生病住院;或孩子不慎跌傷……總之,家中發生了不幸之事,要其速歸。而我們的主人公都能以大局為重,置家中發生的事于不顧,照樣一心撲在工作上。主人公所在單位的領導,面對此種情況,感動之余,似乎也心安理得,認為先模人物的這種表現,正體現了他的先進性,當然也就不安排我們的主人公回家看看了。
每每看到這樣的事跡,我總在思索一個問題,即先模人物既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具有崇高品質、對社會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又是生活在社會群體中、食人間煙火的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決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也有喜怒哀樂,真情實感。面對家中發生的不幸之事,他們真的會無動于衷?真的會拋到腦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牽腸掛肚惦念家中之事的先模們怎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很多先模事跡材料好用這樣的話,即某人工作是如何的稱職,而對家庭是如何的不稱職。對老人,他不是一個孝敬的兒子;對妻子,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對子女,他不是一個好父親……凡此種種,讓人感到先模們的身上具備了某種“殘缺美”。俗話說,甘蔗沒有兩頭甜。顧此失彼,幾乎成了先模們的“通病” ,這不能不令人感到深深地遺憾。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幸福美滿是構成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贍養、孝敬年邁的父母,關懷體貼自己的配偶,培養教育好年幼的子女,是每個公民包括先模人物在內應盡的義務和責任。試想一下,病危的父母欲見你一面,為了工作你不回;妻子被家務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來,讓你回來幫一把,為了工作你不回;兒子幾個月沒見你一面,想你想到夢里頭,且功課想讓你輔導,為了工作你不顧……所有這些,家人如能理解你還好些,如不能正確對待,那還不埋怨你、怨恨你?弄不好,會影響家庭的穩定,反過來,又會影響先模們的工作。
古人云:“忠孝不能兩全”,對工作、事業“忠”了,就難以再對家庭“孝”了,這雖是常理,但我們不妨嘗試著打破這一常理,讓“忠孝兩全”如何?當先模們家中有急事要其回去時,單位領導一定勸其回去,如他因為工作不愿回,就命令其回家。這樣做筆者以為有三點好處:一是解決了家中的燃眉之急,使合家歡顏;二是排除了后顧之憂的先模們回來后,會以更加高昂的姿態投入工作;三是變先模們的“殘缺美”為“整體美”,讓先模們在單位披紅戴花受表彰,在家里幸福美滿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