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文明單位事跡材料
四、以校園文化建設為載體,營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環境:學校搬遷到新校園后,本著繼承歷史,開創未來的校園文化建設指導思想。結合我校學生年齡特點,全面規劃學校文化建設,由分管校長全面負責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現共完成了校老教學樓標語的更新改造,張貼四中校訓和育人目標,完成了學校辦學思想、辦學目標、學校發展等一系列的文化建設。安裝了電子顯示屏,及時宣傳學校開展的各項工作。對學校的樹木花草重新命名,擴大學生知識視野,讓學生進入校園感受到處處有文化。成立了校園廣播站,收集新人新事,每天早自習后由學生播音員播報,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出版了校刊《南苑花圃》6期,每月出版一期《四中教育》報,建立了四中網站,通過一刊一報給師生舞文弄墨搭建了平臺。撰寫了四中校歌和精神文明之歌,利用放學時段和重大活動反復播放,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
五、以開展活動為平臺,豐富學生課余生活,提升學生文明素養:近三年來,學校為提高學生文明素養,培養學生文明行為,開展了系列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其中抓好學生兩操(課間操和眼保健操)紀律和規范,每天派值日老師專項檢查。抓好每周一次的升旗活動教育,升旗活動中師生著裝整齊,高唱國歌,學生國旗下的講話感染力強,氣勢莊嚴宏偉,場面感人,教育意義重大。開展了三屆校園十佳歌手比賽暨學生才藝展示比賽。舉辦了12、9國防知識演講比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舉辦了四中首屆中學生籃球比賽和四中首屆秋節田徑運動會,師生團隊活動等。通過一系列活動的開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提升了學生的文明素養。
六、開辟德育工作新基地,創建德育工作新機制,開創德育工作新方法,切實加強校園安全與德育工作:從xx年11月初開始,我校正式涉及幫教工作,先后有6名6.28幫教對象進入我校學習,現已畢業,其中,一人考上高中,四人就讀職中,一人到廣東一家電子廠打工。后來幫教工作又延伸到對“問題學生”的幫教,這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中學階段正是學生成長的關健時期,也是他們的叛逆期。有少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原因,短時間很難扭轉,他們道德品質、行為規范較差、經常出現不良行為甚至違法犯罪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問題學生”。雖然是一小部分,如果不及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以教育和引導,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大隱患,危害班級、危害學校、危害社會。因此,抓好 “問題學生”的幫教工作,意義重大。
我校通過幫教工作的深入開展,不斷積累和總結,對我校幫教工作進行高度概括,形成了“321”工程,這是我校幫教工作一大亮點,它促進了學校工作全面發展!321”工程具體是指:
“3”指的是幫教形式,即一名學校領導、一名教師(主要是班主任)、一名幫教對象,形成“1+1+1”幫教小組。
“2”指的是幫教內容,即重抓兩方面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規范教育。
“1”指的是幫教平臺,即為學生搭建一個活動平臺,使幫教工作具有可支撐的載體。
“321”工程在我校的落實和實施,使我校的問題學生得到了有效的轉變。
學校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始終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本學期以來,及時檢查校園周邊環境存在的安全隱患,檢查教學樓、校園圍墻及學生食堂存在的安全隱患,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校園學習環境。把規范師生日常行為,環境衛生檢查、學生儀表檢查已形成制度;進行了師生緊急疏散演練;開展了創文明校園、安全教育月和法制教育周等各項活動,組織學生代表前往猴場會議會址和毛澤東行居參觀,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組織七年級學生前往冷少農烈士故居緬懷革命先烈,組織學生前往富水橋敬院為孤寡老人端茶送水、整理衣物、表演文藝節目,培養學生愛老敬老的良好品德。開展了我愛我家的“五個一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建立班級垃圾回收站,班主任組織學生回收垃圾變賣,學期結束學校實行對等獎勵,培養學生文明衛生意識,優化校園環境。
學校發展三年來,未發生一起校園安全重大事件,、xx年學生犯罪率為0。
七、以關心職工生活為載體,認真抓好學校黨團工等工作,努力構建和諧四中和幸福四中。本著學校發展成果為師生共享立足點,努力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將教師的誤餐補貼由上學期的60元提高到100元,5月份開始每月增發交通補貼100元。關心教職工身體健康,由校工會牽頭組織了全校師生員的身體大檢查,新購教師西服一套,在我校劉銘教師身患重病期間,組織了全校師生員工為期捐款近6萬元,解決了劉銘老師治病的資金困難問題,在全校師生的愛心呼喚下,劉銘老師終于堅定了戰勝病魔的決心,經過精心治療,現康復較好。在我省望漠縣遭受特大泥石流災害時,全校共捐款8千元。這些實實在在的惠及老師的事,讓全校教職員工享受到在四中工作的快樂和溫暖,凝聚了全校教職員工的人心,形成合力。組織了黨員前往韶山參觀偉人故里,重溫入黨誓詞,增強黨員教師的宗旨意識和學校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組織八年級教師前往湖南湘鄉四中考察交流,開拓教師的視野,拓寬教師的思維,更新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適應新課程教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