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長先進事跡
其“四部曲”是:1、控制源頭 教學質量非一日之功,應從起始年級著手,從整個學段著眼。只有環環緊扣,才不至于學生出現知識的斷層。為此,他親自制定了“控制”規劃,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用一學期的時間,一邊為學生授新,一邊為學生復舊。清淤固本,使之盡快與初中學段自然接軌。把學生基礎中的淤泥清掉,把學生知識的水份擠干。2、分層互促 針對學生基礎相對薄弱的現狀,他率先采取分層教學、分段要求、分類指導的辦法,不搞“一刀切”和“齊步走”,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拿出教學計劃,制定學習目標,落實學習任務,讓優等生跳起來可以摘到桃子,讓中等生站起來可以摘到桃子,讓學困生順手就能摘到桃子,讓他們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3、全面治跛 他要求所有教師按照以下程序予以落實到位:一是通過檢測,確定跛科對象;二是通過了解,認定跛科的原因;三是通過設計,擬定治跛計劃;四是通過輔導,強化實施過程。同時注重學生偏科心理輔導,消除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學習弱科的興趣,讓跛腿逐漸得以矯正和恢復。4、合作互補 合作互補是減少學生之間的落差,促進學生平衡發展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講,學生之間的交流比師生之間交流的障礙要小一些。在重視師生交流的前提下,努力構建學生交流的平臺,使課堂變成合作交流的學堂。他在教學中,大力倡導學生相互討論,精心指導學生相互合作,全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班級學生的學習形成一種流動的態勢,讓知識由優生逐漸向中等生及學困生滲透、流動、傳遞,最終達到一種靜態的相對平衡。
興業之本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界,社會界的一個基本定則,在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的條件下,不少家長想千方將孩子送到城里去讀書,不少教師設百計往城里調,致使農村片中學紛紛“空巢”倒閉。然而,在這里出現了反,F象,當學生人數普遍“退潮”的時候,中嶺中學卻不斷地“漲潮”。學校由原來的三、四百人,升至一千余人。城里的孩子紛紛拋棄優裕的生活,趕到這所偏遠的鄉村中學讀書。襄樊的一位百萬富翁把他的獨生女兒文麗星辰也送到了這里,不到一學期,孩子就徹底改掉了通宵上網和大手大腳花錢的毛病。他由衷地感嘆到:“這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其在大潮落下時又潮起呢?胡校長的回答是:“以人為本”。
是的,以生為本如一塊塊磁石吸引著厭學離心的學生,如一陣陣春風溫暖著籬下的孤雁;以師為本如一支支鎮定劑平靜著教師躁動而思走的心,如一股股清泉滋潤著教師的心田。胡校長在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滲透人文關懷。
隨著農村形勢的不斷發展,農村中小學學生的流失,逐步由貧困型轉向環境型與心理型。主要受到家庭、社會、學校環境的不良影響,使得部分學生思想頹廢和心理變異,出現厭學、逃學等現象。甚至發生某些仇視家長、報復社會的慘劇。面對這種現實情況,胡校長及時調整思路,變階段控流為全程控流,變短期控流為持久控流,變扶貧控流為心理控流。
1、開展親情對話。不少留守生因缺少與家長的溝通而變得性格孤僻,人情冷淡,產生了輟學傾向。他要求教師定期與其在外打工的家長進行電話家訪,并要求家長與其子女多交流,讓孩子真情傾訴,感受親情的呵護,體會父母的艱辛。為了與留守家長取得聯系,胡校長每學期自掏電話費一百多元。
2、開辟關愛通道。每逢春節,因春運緊張,為了讓家長早日外出放心打工,胡校長積極組織提前安置好打工子女的工作。開學前,每個黨員家庭接納3—4名留守生,每位教師家庭安置二名有困難的留守生,為他們營造的溫馨氛圍。
3、開啟幫輔工程。每學期一開始就組織學生的輟學傾向調查,讓學生敞開心扉,說出實情,了解輟學的原因。學校按經濟貧困、社會影響、學校生活、心理狀態、學習成績等原因進行分析,拿出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對父母離異或去世的有輟學傾向的學生,采取心靈慰藉的措施,實行教師臨時認養制度,讓教師擔起“父母”的角色;對因偏科而產生輟學傾向的學生,采取耐心輔導的辦法,讓其平衡發展;對學業成績不好而產生輟學念頭的學生,根據其興趣愛好,實行興趣遷移,為其設置展示平臺;對因心理障礙而打算輟學的學生,采用疏通、引導、交心、談心的方式,鼓勵其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幫助其打開心門,融入集體。連續五年來,初中畢業年級的直升率居全市第一名。
愛優生并不難,人人都喜歡好孩子,我們的關愛就是集中在學有困難、家庭經濟困難、行為有偏差、家庭背景不良和心理有障礙的學生身上,把濃濃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或慢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成長。曾義同學的父親坐牢,母親已離家出走,胡校長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三年的生活費用全部是由胡校長組織捐助的。身高不到一米二的梅榮同學到校后,對學習失去了信心,在胡校長的關愛下,消除了自卑心理,使她迅速地走出了陰影,快樂地與同學們一起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