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長先進事跡
當春染新綠的時候,一群群燕子似的學生涌向這座陋巢;當夏暑襲來的時候,這里統鋪寢室就成了一座座火紅的磚窯;當秋果飄香的時候,這里收獲的是粒粒飽滿的金黃;當冬雪皚皚的時候,這里收藏的是一塊塊沉甸甸的金匾。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有一位傳奇人物,他就是洪湖市萬全鎮中嶺中學校長胡永全同志。他用教育資源的下限挑戰農村初中教學質量的上限,用自己的創業行動踐行了新時代的“延安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奮斗之歌。
創業之旅
走進校園,滿目蔥蘢,繁花似錦。一座剛竣工的充滿現代氣息的教學大樓格外引人注目,在它的旁邊,正拆除的破舊瓦房還殘留著歷史的痕跡,仍依依不舍地訴說著過去歲月里的創業故事。
沒到過的人,不能想象這里原有的辦學條件是如此之簡陋;到過的人,不敢相信,原來這里就是金鳳凰飛出的地方;了解它過去和現在的人,不得不折服:這才是拓荒者對奮斗的最好詮釋。
以前,這里僅有9間平房教室,每間不超過60平米,其中6間的房齡有20余年了,另外3間是xx年暑期興建的。當時,在學生高峰日漸回落的時候,這里的學生卻急劇反彈。作為校長的他,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左右為難。一邊面臨的是即將要撤并和限制發展的鄉村中學,另一邊是家長乞求的目光和學生期盼的眼神。怎么辦?在這個極為關鍵的時候,他一腳踏著受處分的紅線,一腳踏著荊棘,毅然決定興建校舍。他帶頭墊資8000元,廣大教師群起響應,紛紛出資。為了節省開支,他用一雙握過粉筆的手搬起磚瓦,用背過學生的肩頭扛起了屋檁。在他的帶動下,全校教師積極投入到了火熱的建校義務勞動之中。打基開夯 ,搬磚上瓦,回土清場,他主動上陣;教室的墻壁、門窗的油漆全部是他帶頭刷做的,為學校節約資金五萬四千多元。從xx年到xx年五年間,在上無撥款、下無集資的情況下,還興建了一棟學生寢室、一座水廠,興修了水泥主校道,共投資10萬余元。而且,做到內外不舉債。這都是他一手一腳壘起來的,一分一厘攢起來的,一點一滴省起來的。
他的創業行動帶來了學校的巨大變化。尤其是學校的教學質量五年來,一直雄居荊州市榜首。這神話般的成績感動了家鄉在外的十堰市汽配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馮先生,主動捐建了如今的教學樓。
立業之策
如果把教師比作一只風雨中搏擊的海燕,那么師德修養和專業發展就是那海燕的兩翼;如果把教學質量比作一支杠桿的話,那么,校本教研就是這杠桿的黃金支點。因此,胡校長十分注重教師的精神建設和專業發展,牢固樹立教師的專業發展觀,學生的全面育人觀和學校的正確質量觀。全面實施教師業務達標工程和發展工程,努力盤活教師專業發展的“四步棋”,唱響學生均衡發展的“四部曲”。
其“四步棋”是:1、外 引 他積極鼓勵教師外出學習,引進別人的教學經驗,把別人的教法運用到自己的課堂上。每一次外出參加教研活動,學校除了幾個留守教師到學校上課外,其余的均參加學習。每學期,教師外出學習幾乎要輪換一遍,有的教師還出去學習多次,他節省學校其它開支,為教師的培訓大開綠燈。此外,邀請市內外優秀教師到學校上指導課,每學期不少于兩次,并形成常規。2、內 化 他要求每一位教師把外出學習的教法靈活“嫁接”到自己的課堂,讓其發揮整合優勢。并做到及時反思,內化為自己的教學心得。近幾年,他帶頭寫教學論文和教學故事,每學期均有1—2篇文章發表到省級刊物以上,學校各科均有論文在市級以上獲獎。3、互 補 他主張無論同科教師,還是非同科教師,無論課內,還是課外,廣大教師要積極開展教學討論,取長補短,共同促進。他還利用網絡教學媒體平臺,開辟了網上教研論壇,每周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交流。4、自 充 他自己帶頭開展自學,組織教師,不僅自學業務和文化知識,還十分注重從網上獲取教研教改教法的信息。
其“四部曲”是:1、控制源頭 教學質量非一日之功,應從起始年級著手,從整個學段著眼。只有環環緊扣,才不至于學生出現知識的斷層。為此,他親自制定了“控制”規劃,采取強有力的措施,用一學期的時間,一邊為學生授新,一邊為學生復舊。清淤固本,使之盡快與初中學段自然接軌。把學生基礎中的淤泥清掉,把學生知識的水份擠干。2、分層互促 針對學生基礎相對薄弱的現狀,他率先采取分層教學、分段要求、分類指導的辦法,不搞“一刀切”和“齊步走”,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拿出教學計劃,制定學習目標,落實學習任務,讓優等生跳起來可以摘到桃子,讓中等生站起來可以摘到桃子,讓學困生順手就能摘到桃子,讓他們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3、全面治跛 他要求所有教師按照以下程序予以落實到位:一是通過檢測,確定跛科對象;二是通過了解,認定跛科的原因;三是通過設計,擬定治跛計劃;四是通過輔導,強化實施過程。同時注重學生偏科心理輔導,消除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學習弱科的興趣,讓跛腿逐漸得以矯正和恢復。4、合作互補 合作互補是減少學生之間的落差,促進學生平衡發展的重要途徑。一般來講,學生之間的交流比師生之間交流的障礙要小一些。在重視師生交流的前提下,努力構建學生交流的平臺,使課堂變成合作交流的學堂。他在教學中,大力倡導學生相互討論,精心指導學生相互合作,全面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使班級學生的學習形成一種流動的態勢,讓知識由優生逐漸向中等生及學困生滲透、流動、傳遞,最終達到一種靜態的相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