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一線公仆情——抗洪搶險先進事跡
洪流滾滾,濁浪滔滔。當特大洪災洶涌而至,xx區xx鎮毗鄰渠江的13個村一片“澤國”。公路、房屋、莊稼全被泡在洪水中,美好的家園成為了一座座孤島。
洪魔面前,xx鎮黨委書記懷著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身先士卒、靠前指揮,帶領干部群眾全力以赴抗洪救災,連續3個晝夜奮戰在抗洪第一線,譜寫出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公仆贊歌。
與洪水賽跑,安全轉移人員1.2萬人、物資350噸
17日晚,手機接到洪水預警后,當晚立刻將班子成員召回鎮上,召開黨委會議,科學安排、周密布署抗洪搶險工作,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曾經歷過多次洪災考驗的心里特別清楚,洪水水位線以下有多少農房被淹,應撤離多少群眾。據此,他將全鎮54名黨員干部全部分派到13個受災村,成立抗洪救災黨員志愿者突擊隊,要求全體人員與村民同吃同住,齊心協力打贏這場164年不遇的特大洪災。
從18日上午開始,就來回奔忙在渠江沿線的村組和院落,帶領鎮村干部挨家挨戶組織群眾有序轉移。在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 “一定要安全轉移群眾和財產,確保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19日晚9點50分,在坳盆村帶領鎮村干部巡邏時,發現6組一座樓房的二樓房間內透著燈光。“不好,還有人沒有轉移出來!”已經一天一夜沒有合眼的沙啞著嗓音喊道。此時,洪水已經將樓房四面圍困,要想救出被困人員已是不易。
“快來救救我們,我們出不來了。”樓房內的人發現有人后,大聲叫了起來。經詢問,原來他們是從外地來港參加建設的7名農民工。
仔細勘察了一下地形,發現洪水中有露出水面的電線,還有堆碼的建筑材料,用漁船和橡皮艇顯然是沒法的了。此時,離洪峰到來只有1個小時,再不趕緊救人就來不及了。 “快拿繩子來,捆在腰間涉水救人!”一聲令下。隨后,他和兩名黨員志愿者突擊隊隊員脫掉長筒靴,將繩子往腰間一系,跳進齊胸深的洪水中,往20多米外的被困民工慢慢移動過去。洪水在迅速上漲,嘩嘩的水流聲令人心驚,一行人被洪水沖得擺晃不止,他們相互牽著手,攀著洪水中的建筑材料,小心翼翼地往前挪動著腳步,12分鐘后才到達被困樓房。將繩子交到7名農民工手里,讓他們系在腰間,大家又一同往回走。到10點20分,終于將7人全部順利地營救了出來。隨后,又叫來車輛,將7人送到集中安置點,讓他們換衣服,并泡上方便面讓他們吃。看到鎮領導干部如此關心自己,7名農民工感動得熱淚盈眶,連聲說道:“謝謝,謝謝,要不是你們,我們就有生命危險了!”
在洪峰到來前,該鎮共安全轉移群眾1xx余人,搶救被洪水圍困群眾7人,轉移物資350噸,無一例人員傷亡事故發生,無一家財物被洪水吞噬。
災民安置:1360名受災群眾集體住進臨時“新家”
房屋被淹,轉移出來的大量群眾如何安置?和鎮村干部除動員受災群眾投親靠友外, 分別在護壩村、虎嘯村、坳盆村、園門村等6個地方建起集中安置點,幫助受災群眾搭建帳蓬120頂,并租借民房及學校教室60余間,同時,安排干部送來礦泉水和食品,派出醫療小分隊為群眾免費看病拿藥,讓受災群眾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醫療保障。
19日上午9時許,記者在xx鎮護壩村唐家灣集中安置點看到,公路已整整齊齊地排滿了很多藍色的帳蓬。大雨中,正在現場指揮黨員干部們搭建帳蓬、安排布置受災群眾伙食等相關工作。“這個點計劃共安置受災群眾200余人,需搭建帳蓬20多頂,目前各項工作已基本就緒。”擦了一把臉上的雨水,告訴記者。
“洪水來得太快了,我家房屋今天早上7點還不到就被淹沒了一樓。在危急時刻,是謝書記把我們轉移出來,為我們搭起了帳蓬,一日三餐也為我們安排好了,這兒就是我們的‘新家’啊!”坐在帳蓬中,護壩村4組村民何中仁一家三口感慨萬端地說道。
從19日開始,每天都要安排人員給各安置點送去大米、菜油、豬肉、蔬菜等物資,他也多次走進帳篷和災民交心談心,鼓勵他們挺起胸膛,樹立戰勝洪災的信心和決心。每次看到謝書記到來,群眾仿佛就看到了救星,看到了希望。“洪水讓我們的家沒了,但有了謝書記,再大的困難我們都能挺過去,再大的災難我們都不怕!”受災村民楊琴感慨地表示。
災后重建:全力抓好生產自救和重建家園
9月20日上午,肆虐了兩天兩夜的洪水開始緩慢消退。昔日潔白美麗的農房、生機勃勃的田園滿目瘡痍,一片狼籍。看到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果被洪水毀于一旦,雖痛心不已,但他的內心同時升騰起更大的斗志:“一定要搶抓時間,抓好災后生產自救和重建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