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黨委書記抗旱救災先進事跡
9月5日,遭遇百年不遇伏旱的迎來了60天以來的第一場喜雨,甘霖滋潤著土地、滋潤著植物,也滋潤著人們的心靈。作為一名基層抗旱救災工作的領導,**區**鎮黨委書記也因這場雨而感到如釋重負。兩個多月來,他猶如一個深謀遠慮的棋手,肩負著黨和群眾的重托,在抗旱救災的棋局上指揮若定,縱橫馳騁,奪取了撲火抗旱的最后勝利。
深謀遠慮——布局
**鎮位于山下,處于**區城鄉結合部,林業管護面積5335為畝。面對百年一遇的高溫伏旱災害,站在戰略的高度提出:思路決定出路,我們的抗旱救災工作必須要看得遠、想得深,做到撲火、抗旱、發展一盤棋。工作中,他大膽決策,主動應對,開盤五手布好局。
先手——勇挑重擔,理順機構。由于鎮長重病住院,黨政工作一肩挑,主動承擔了全局工作。面對嚴重干旱、最高級火警,他要求全鎮認真貫徹“煉就公仆心,服務天下人”的理念,把抗旱救災作為當前頭等大事來抓,即刻成立鎮、村、社三級抗旱救災班子和應急隊伍,強化責任制管理。
二手——以人為本,確保穩定。新增飲水設施,解決村民飲水困難;組織衛生服務隊伍進村入戶,防止疫情發生;做好紅巖魂廣場二期建設等工程的拆遷穩定工作;加大投入,解決受災群眾特別是特困戶、重災戶的生活救災救濟。
三手——抗旱防汛,多管齊下。“連晴抗旱,下雨防汛”,在盡量減輕干旱損失的情況下,全面做好防大汛、抗大災的各項應急準備工作。切實加強塘堰管理,積極預防地質災害,抓好企業生產安全和市場居民區消防安全等多種安全隱患的排查,確保災情信息傳遞暢通。
四手——及早準備,抓好晚秋。專題研究晚秋生產的新方案、新舉措,鼓勵村民多種及時種,完成受旱災的農經作物的補種、改種工作,組織采購經濟價值高、生長周期短的蔬菜種子和技術送到受災群眾手中開展生產自救,努力減少干旱帶來的損失。
五手——做強產業,綜合減災。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加快五大工程實施步伐和對規模以上企業的培育,通過實施以科技和質量為內在支撐的名牌戰略,培育發展區域品牌,增強企業創新原動力和新增就業崗位,提高村、居民就業機會,在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的基礎上,保證農民收入在大旱之年不減反增。
妙手點眼——活子
一眼死兩眼活。在面對多年沒有發生森林大火,林內可燃物載量大,連晴高溫火險等級高;入山通道多,交通便利,進出人員多雜;多年來沒有經過滅火實戰,組織、指揮和隊伍的專業能力還不高;防火撲火工具不足而且原始落后等“四面合圍”的逼人形勢,冷靜沉著,審時度勢點活了兩眼。
一眼嚴防死守。
“抗旱救災重在防”,與其他黨委成員達成共識,深入發動,全面動員,調動方方面面人員嚴防死守。
命令:鎮、村、社、企四級聯動,23個入山路口設卡, 24小時全天候值班,35天封山時間(8月11日至9月15日),37名了望、巡護人員,210名守卡人員,對全鎮5335畝森林形成立體式,全方位的監護網絡,死看死守。
演習:“報告指揮長,鎮應急隊集合完畢,應到20人,實到20人,請指示”、“報告指揮長,上橋村應急隊集合完畢,應到20人,實到20人,請指示”、“報告指揮長,新橋頁巖磚廠應急隊集合完畢,應到10人,實到10人,請指示”這是陶書記在上橋村團倉社舉行的一次小規模森林防火演習,經過簡短的動員培訓,一聲令下,各應急隊兵分三路撲向火場,辟隔離帶、挖防火溝、滅火彈、滅火器齊上陣,短短十幾分鐘就將大火撲滅,實現了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標,提高了應急處理的能力。
聯防:“老陳,老陳,在你背后渣場后山腰林區有兩個人,你注意檢查!”新橋村金竹溝社護林員何顯華正與對面石堰社護林員陳功民通話。“區防火指揮部嗎?我是**鎮梨樹灣村主任彭乾祿,我村楊家溝社護林員發現上面山鎮新開社林區有股濃煙,估計發生火災,請核實處理。”
宣傳:“廣大村民群眾:為貫徹落實國家、市、區安全防火精神,切實防止引發森林火災,從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0月10日,對全鎮森林實行防火戒嚴。一、嚴禁在……”自三月份以來,每逢高溫天氣,在全鎮各個角落的村居民都能聽到這樣的廣播。
二眼強化保障。
認識:“與其拿錢救災,不如花錢防治。”在鎮黨委會上講道,“與發生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少相比,平時防治成本僅僅是很少一部分,這筆費用不能省,人、財、物保障一定要跟上”。
資金:全鎮五個村每村劃撥1萬元抗旱救災專款,上橋、梨樹灣村打井補助1萬元;巡山守卡人員每天每人補助20元;劃撥5萬元,將國家規定1.5元每畝的林業管護費基數增補到每畝10元;發放一線工作人員防暑降溫物品6000元;投入1.5萬元購買風力滅火機、油鋸等其它防火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