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農場事跡材料3篇
在巍巍的小興安嶺南麓,五*池世界地質公園北側,因十四座火山之一格拉球山而得名的格球山農場,八千北大荒兒女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依然堅守著淳樸的民風,過著殷實富庶的生活,初具規模的農區工業化,讓這里的人們享受著新農村建設的累累碩果……
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凝聚著多年來為農場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而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的農場“當家人”的心血與汗水,他給人的印象始終是干練、樸實,做事勤懇,敢于創新、堅守清廉,用入黨時的誓言,書寫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忠誠。他就是格球山農場場長。
一、今年48歲的,大學文化,睿智,干練。
這位從解放軍大熔爐里錘煉出的東北漢子,身高一米九,高大英俊的外表中,透露出博大的胸懷和永不服輸的性格。1983年從部隊轉業復員來到格球山農場后,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干起,當過電業工人,任過農場武裝部干事、部長、畜牧站站長、乳品廠廠長、物資科科長、乳業公司總經理、農場副場長、黨委書記。
xx年7月,靠著在基層工作近二十年打下的功底,他以清正廉明、嚴以律己的思想作風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工作態度,贏得了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認可,被分局黨委委以重任,擔任了農場場長,挑起了農場快發展的大梁。上任后,他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忘肩負的責任,堅持以勤政促進經濟環境優化,廉政促進黨風建設為重點,統籌兼顧,努力站排頭、扛紅旗、創先進、爭第一,為農場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他思路清晰,思維敏銳,有著軍人果斷干練的品格,也有著北大荒人那種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對農場的中心工作,不是簡單的復制照搬,而是注重與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富有前瞻性地開展工作。每一項工作他都勇于身先士卒,始終沖鋒在工作的第一線,不為“壓”所屈,不為“錢”所動,不為“誘”所惑,展示了黨的忠誠衛士、人民公仆的精神風采。
幾年來,團結帶領黨政一班人,以造福一方百姓為己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盡職盡責,農場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職工群眾過上了富庶的小康生活。
xx年,農場被農墾總局黨委授予墾區“三面紅旗”榮譽稱號之一;xx年8項經濟綜合指標排名全墾區第一;被省政府授予農業工作先進場,被農墾總局黨委和分局黨委授予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xx年農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xx年,農場實現總產值1.79億元,全口徑利潤5462萬元,資產負債率下降到25%,人均收入9000元。
辛勤努力也得到了組織上的認可。曾先后獲得北安墾區十大杰出青年企業家,十佳公仆、總局第四屆十大杰出青年企業家,北大荒百面旗先進個人、總局優秀共產黨員,總局特等勞動模范、黑龍江省第十屆勞動模范多項殊榮。
熟悉他工作的領導和同事都深知這些成績的背后,凝聚著他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塊塊獎牌和證書體現組織的褒獎,記載著他的拼搏和奉獻。
二、多年擔任基層領導、農場副職主管工業、畜牧業工作的,對具體的“一攤子事兒”,管理起來,還是輕車熟路,而今,組織上卻讓他挑起了場長這副擔子,管理全場的人、財、物,擔子不輕呀!能行嗎?親戚、朋友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知情人知道,這個農場的日子的確很好。農場不大,存款很多,企業連續十五、六年盈利……
可是又有存在的事實。人口偏多,資源偏少,農業依然是農場的主要經濟來源,如何另辟蹊徑,開源節流,增收節支,向管理要效益,這一沉重的課題,使得他不得安眠,他沉思著……
“日子好了也得緊著過,農場的社會事業需要錢的地方太多了,不能干今天想昨天,得放長遠,得為子孫造福呀”!這是在全場干部大會上所講的,話雖簡單卻擲地有聲。
過緊日子,奔好日子,先從管理入手,從兩級班子抓起,徹底堵住“跑冒滴漏”。
抓管理可不簡單,用他自己的話說,一要做到“嚴”,二要做到“恒”。嚴就是嚴標準,恒就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下狠茬子,向管理要效益。
于是,新的人、財、物管理制度相繼出臺了。
“開源節流,增收節支”形成了共識。在充分調研論證、借鑒先進地方經驗的基礎上,農場率先推出了財務“一帳制”、管理區“六費統管”管理模式,縮短了核算流程,堵住了管理漏洞,免得領導干部“兜彎子,繞圈子”,花百姓的“血汗錢”,報自己的“糊涂賬”。
全場一套帳,“六費”核嚴核死,年初一步核給到人,超支不補,管理人員實行職務消費“貨幣化”,每月按比例打到卡上,使得剛性預算得到了有效控制,真正做到了“年初的預算就是年末的決算”。
這幾年,每年的管理費用,都比上一年度遞減十多個百分點。xx年,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管理費用比xx年節省支出92萬元。使資金從源頭得以有效治理。
因管理到位,農場十年來,沒有一位領導干部因為經濟問題而違紀的。每年的民主測評滿意率都達100%。
在格球山農場,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模式早已成型,51個規模家庭
農場租種了全場近75%的耕地,機車、生產資料都屬家庭農場所有,各生產隊的物資庫房、糧食處理等設備農場所有,由農場主使用。
這些固定資產占了農場一大塊資金,如果將這些資產盤活,拿出這些錢來,選準好項目,干點產業,職工群眾的生活不是會更好嗎。
思路確定后,行動是工作的先導。
xx年,一有時間,就帶領政研體改、財務、生產機務部門的同志,下到基層連隊搞調研,幾經周折,終于出臺了又一項改革政策,將農業單位的曬場機械、倉儲設備一次性轉賣給個人,實現農場物資零庫存,盤活資產300多萬元。
起初,家庭農場還都不理解,經過幾年的運行和使用,他們嘗到了自己管理“家什”的好處,使用起來方便不說,還減少了許多浪費。
“領導干部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管理人員要管職工群眾做不到、也很難做到的事情,發揮引領與服務的職能,而對職工有利益的、自己能做到的,他們會盡全力將其做好。農業生產設備的盤活轉賣、物資零庫存等利好改革政策的實施,就是對他這句話最好的佐證。
三、xx年,格球山農場率先順利實施了“撤隊建區”管理體制改革,減少了層級管理,使管理更加簡單精細化。
隨著改革的深化,管理的強化,看到人們想致富、盼致富的目光越發強烈,他思緒萬千……他體味出這目光的深刻含義。
應該橫下心來,拼上幾年,讓農場變個樣,讓百姓富起來。
猛然,他心中早就醞釀的想法一下清晰起來,一個全新的“三大產業強場”戰略構想形成了。
“挖掘農業發展空間,建立九大功能園區,啟動十項民生工程,構強兩大工業龍頭,再爭上一個工業立場項目”。
這個構想一出臺,人們的思維一下活躍起來,看來這好日子還真有奔頭……
土地面積是固定的,如何讓其發揮效益的最大化是其關鍵所在。
xx年,跟隨分局領導,在考察南、北方多家企業的基礎上,忽然眼前一亮,上蔬菜項目,正好是圍繞農業發揮農業優勢。
說干就干,當年5月工廠開工建設,9月1日投產,創造了驚人的“格球山速度”。產品投放市場,立馬求購的客商絡繹不絕,還引來了中國臺灣客商,xx年與其聯營,投資3500多萬元建起了黑龍江墾區第一家速凍蔬菜加工企業——北大荒北綠食品有限公司。
人們再也不用出遠門兒打工了,在自家圈里賺錢不是更省心嗎,一時間300多號人走進工廠,600多人圍繞兩萬畝蔬菜基地搞起了種職業,使農場三分之一的勞動力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達到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迎來人們的笑臉,心里久懸著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兒。
現如今,農場已形成了以乳品公司為龍頭的畜牧產業、以北綠食品公司為龍頭的蔬菜加工產業、以格球山農業協會為龍頭的現代農業產業,這三大產業競相發展使得這里的人們沒有一個“下崗失業”的。
黨的xx大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制高點上。
科學發展的春天又一次光顧了這個永扛紅旗的農場。
xx年,農場將利用一年的時間撤銷三個居民點,進一步壓縮了管理半徑,目前此項工作進展順利,前期準備工作已結束。剩下的四個居民點,將再用兩年的時間,使其復墾,使各項資源更加集約化。
合力專心建設小城鎮,xx年,農場計劃建設的7棟商宅和新型住宅樓已被職工群眾搶購一空,規模空前,叫人史料不及,創下了格球山城鎮建設的歷史之最。
四、以律人之心律己,以寬人之心待人,實現自律與他律的完美統一,可謂“胸中天地寬,常有渡船人”。
農場的經濟日漸昌盛,對外交往多了,有些想借機撈油水的人,看上了他手中的權利。不乏有送名煙、名酒的,有送現金的,凡是來者,都一律拒絕,實在退不回去的,他就將物款交公,做為農場招待費用。
這幾年,場里的建設工程多了,僅——xx年,農場就在小城鎮建設、通區公路和龍頭企業建設上的資金就投入七、八千萬元。有些承包商就托關系、套近乎,找到他,要求給予照顧,承攬項目,他都一一回絕。“項目工程爭取得不容易,不能在我手里把它變成豆腐渣工程,項目工程還是要按照上級要求公開招標。”場長如是說。
有來者勸他,“有權不使,過期作廢”,可他堅定地說:“我這個權利是老百姓給的,權力只能為民所用。”一些空手而歸的人說:“人家都說你好辦事,我咋就和你處不明白呢?”
在他擔任場長的五年里,工程項目逐年增加,而每一個項目小到鋪人行道步道板,大到投資數千萬的北大荒北綠食品公司建設,都是經過招標公司招投標落實的,他依然守著那份特有的清廉。
嚴于律己的,凡是不為私心所憂,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官位面前講人格,權力面前講原則,以超然豁達的心態去看待一切,在困難面前一馬當先,在榮譽面前一推再推,有許多先、優評選和上級組織的出國或去南方培訓考察的機會,他總是一讓再讓。
而事關群眾冷暖的事,他則是變責任為情感,以心靈去感受心靈。他始終把職工群眾的疾苦掛在心上,幫助職工群眾渡難關。職工患病,他幫助;職工貧困,他扶助;職工子女無錢上學,他援助。這“三助工程”,他永記心間,被職工群眾譽為“及時雨”、“貼心人”。
第四管理區貧困職工房寶文妻子患有大骨節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上有老母,下有一個上初中的女兒,一家四口僅靠他一人打工為生。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主動與他結成了“親戚”。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5000元錢,又幫他貸款兩萬元,建起了一棟60平方米的牛舍,購回了3頭成母牛,從事奶牛養殖。三年下來,不僅還清了欠款,還剩下6頭奶牛,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他的感召下,全場150多名黨員與貧困職工結成幫扶對子,投入扶貧資金達50多萬元,現有80戶已經脫貧。
一點一滴把格球山建成了一個暖融融的大家庭。在這新興的農墾新城,有著全新的都市風情。春有百花爭艷的美景,夏有彩蝶紛飛的燦爛,秋有金菊競放的絢麗,冬有銀裝素裹的潔白,人民在這里享受著和諧社會的溫馨。
情滿懷,風滿袖,明月擁抱大江流;天也高,地也厚,天地造就孺子牛。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大潮中,胸懷大局,心系農墾事業,情愿無私奉獻,盡顯清廉本色。
豐碑無聲,他不用語言,不用文,只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和坦坦蕩蕩的忠誠,在北大荒這片充滿神奇的土地上,寫下永遠的誓言,寫下永遠的輝煌。
五家渠4月18日電(鄭先華 李星燕)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奇臺農場開墾廟社區黨總支組織、帶領黨員干部、職工群眾,團結協作、努力工作,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以增加職工收入為目的,圍繞大局抓重點、集中精力攻難點、開拓創新出亮點,高質量的完成了全年的各項工作任務。末職均收入達到15000元(人民幣),較上年增加4300元,人均收入8500元,較上年增加3200元。社區上下干群關系密切,社會穩定,各項工作穩中求進。
一、以訂單農業為抓手,不斷優化種植業結構。
奇臺農場開墾廟社區地處山區、丘陵地帶,人均耕地僅有8畝,其中6畝是靠天吃飯的山旱地。種植業結構比較單一,種植業投入產出比低下,職工收入增長緩慢。為此,社區總支一班人認真分析原因后,積極爭取上級黨委的優惠政策,種植微型馬鈴薯制種200畝,黨員干部親自帶頭種植,黨總支一班人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的教職工,按照微型馬鈴薯的種植技術要求從種植到田管到收獲嚴格每一個管理環節,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人努力天幫忙,經過干部職工的精耕細作和精心管理,200畝微型馬鈴薯平均單產達2700公斤,最高產量達到4000公斤。每公斤1元全部回收,除去每畝不足700元的成本,(因為這是上級黨委的一項優惠政策,微型薯種子款免費)每畝純收入達到XX元。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種植訂單食葵1200畝,每畝純收入達到千元以上。依托珠海新興源有機紅花有限公司落戶奇臺農場的優勢,在山旱地種植有機紅花1500畝,每畝產紅花絨14公斤,每公斤售價80元,每畝純收入1000元以上。通過種植業結構的調整,使職工群眾親眼目睹、親身體會到了科學技術和種植業結構調整帶來的巨大實惠。為今后開墾廟社區種植業結構調整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經濟基礎。
二、依托氣候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奇臺農場開墾廟社區有著冬暖夏涼、冬季陽光能見度強的氣候資源優勢。發展設施農業、種植反季節蔬菜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為此,奇臺農場開墾廟社區黨總支一班人搶抓機遇,抓住兵、師工會實施的修建一座高架節能日光溫棚補助1萬元的優惠政策,職工群眾的積極性普遍高漲,為達到當年申請,當年修建,當年投入使用,當年見效的目的,社區機關干部、連隊干部主動放棄雙休日和節假日,每天身穿迷彩服幫助職工放線、挖土、砌墻、穩定鋼架、鋪麥草,壓塑料布、安裝卷簾機。利用3個月時間、大干100天,利用丘陵地帶的地形優勢幫助職工修建了98座半地窩式高架日光節能大棚。專門請來技術人員,每個干部負責2—3座大棚,手把手的教職工種菜,8月底以前98座大棚全部種上了各種蔬菜,春節前全部上市,平均每座大棚收入4000元左右。職工張志闖種植的兩棚反季節雙孢菇純收入達到5萬元。通過發展設施農業,不僅使職工變冬閑為冬忙、增加職工就業的機會而且增加了職工的收入,減少了職工喝酒、賭博等社會陋習和不良行為的機會,既提高了職工生活質量又增加了職工的收入,使職工足不出戶抽空就可以掙到平時的外出打工錢。
三、黨員干部帶頭為其父母或親屬繳納養老保險金,以實際行動引導和推動此項工作的全面順利進展。
奇臺農場開墾廟社區純屬集體所有制單位,自5月,兵團黨委出臺《關于解決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退休職工遺留問題》的惠民政策出臺后,由于集體所有制大部分老職工對此項惠民政策不能夠正確理解,加之,奇臺農場開墾廟社區地處山區、丘陵地帶,人多地少,人土矛盾十分突出,地處偏遠,信息閉塞,種植業結構單一等多種因素,大部分職工在溫飽線上掙扎,60歲以上的老職工基本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維持生活。雖然開墾廟社區組織黨員干部、政策專家對此項惠民政策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宣傳講解但是大部分老職工還是處于觀望狀態。為使社區60歲以上的老職工乘坐上最后這輛末班車。奇臺農場開墾廟社區146名黨員、干部首先帶頭為自己的父母、親屬繳納養老金。共計300多萬元。黨員、干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這一黨的惠民政策,大部分職工紛紛行動起來,通過自己拿一點,子女出一點,親朋好友幫一點的辦法爭先恐后的繳納養老保險金。
奇臺農場開墾廟社區應參加補費的老職工828人,截止底已有816名老職工補費后領到了退休工資,開墾廟社區有18位孤寡老人,生活無依無靠,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和臨時救濟生活過日子,5戶特困老職工生活捉襟見肘。為了使他們也能乘坐上這輛末班車,社區機關干部、連隊干部通過金融部門為他們擔保貸款56萬元,為他們補繳了養老保險金,使這些孤寡老人和貧困老人切實感受到了黨的溫暖和老有所養的惠民政策。
四、依托自然優勢,大力發展畜牧業。
引導職工充分利用山區資源優勢,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引導鼓勵職工抓住上級黨委出臺的一系列發展畜牧業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以養羊、養豬為主的畜牧業,通過飼草過腹還田,加大土地改良力度,減少種植業的投入成本,增加職工的收入,嘗到了甜頭的職工,堅定了發展畜牧業的信心。通過典型引導,科技示范,增加科技含量,加大牲畜品種改良力度,在發展畜牧業的過程中,十分注重增加科技含量和品種改良力度,每年冬季利用農閑時間,請來畜牧有關科技人員,舉辦科技培訓班,講解畜牧業發展過程中的有關科技知識,對職工進行科技培訓,提高職工發展畜牧業的科技水平,增強職工的科技意識,通過科技培訓職工的科技意識明顯增強,科技在畜牧業中的含量不斷加大,加大品種改良力度,共改良薩福克肉毛兼用羊15000只,推行長草短喂,三貯一化,提高了飼草利用率。為確保牲畜健康成長,每年分春秋兩次對全部牲畜進行兩次注射防疫,對牲畜圈舍全部進行消毒,從源頭上消滅了牲畜的病疫,提高了牲畜的成活率,確保了牲畜的健康成長。
五、“雙培雙帶雙提高”工作成效顯著。
奇臺農場開墾廟社區黨總支把實施“雙培雙帶雙提高”工程作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鞏固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一項重要舉措,著力推進“雙培雙帶雙提高”工程,取得了較好成效。
狠抓教育培訓,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綜合素質。從“雙培”著手,多渠道,分層次地開展教育培訓。突出重點、培養“新”人。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新”人上。為在黨員中培養致富能人和在致富能人中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奠定基礎,推動“雙培雙帶雙提高”工程順利實施。加大扶持協調力度,促進“雙培雙帶”工程縱橫發展。開展方針政策的宣傳活動。開展致富經驗的學習推廣活動。組織黨員職工群眾外出參觀考察,組織120多名黨員群眾、40多名致富帶頭人先后農七師137團、吉木薩爾縣等地進行了參觀學習。共舉辦農牧業實用技術、科技信息培訓班11期,培訓黨員干部、致富帶頭人200多人(次);共舉辦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6期,參加50人(次)。 “雙培雙帶雙提高”工程實施以來,已將40名農民黨員培養成致富帶頭人,10多名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開展貧困戶的幫扶活動。積極組織開展“一幫一”活動。,黨員干部共為群眾辦理實事83件,加強示范點建設,堅持輻射帶動。積極搞好“雙培雙帶”先進個人的評選活動。涌現出了像糜必華、糜必榮、張志云、萬鵬、陸庭武、馬旭龍、李生孝、陳金河、柯發元等一批“雙培雙帶”典型。通過抓點帶面、樹立典型、示范引導,促進了“雙培雙帶雙提高”工程的順利實施。切實加強了“雙培雙帶雙提高”示范項目和黨員示范點的創建培育力度。
在巍巍的小興安嶺南麓,五*池世界地質公園北側,因十四座火山之一格拉球山而得名的格球山農場,八千北大荒兒女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依然堅守著淳樸的民風,過著殷實富庶的生活,初具規模的農區工業化,讓這里的人們享受著新農村建設的累累碩果……
這一切的一切,無不凝聚著多年來為農場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而鞠躬盡瘁、嘔心瀝血的農場“當家人”的心血與汗水,他給人的印象始終是干練、樸實,做事勤懇,敢于創新、堅守清廉,用入黨時的誓言,書寫著一個共產黨人的忠誠。他就是格球山農場場長。
一、今年48歲的,大學文化,睿智,干練。
這位從解放軍大熔爐里錘煉出的東北漢子,身高一米九,高大英俊的外表中,透露出博大的胸懷和永不服輸的性格。1983年從部隊轉業復員來到格球山農場后,一步一個腳印,從基層干起,當過電業工人,任過農場武裝部干事、部長、畜牧站站長、乳品廠廠長、物資科科長、乳業公司總經理、農場副場長、黨委書記。
XX年7月,靠著在基層工作近二十年打下的功底,他以清正廉明、嚴以律己的思想作風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工作態度,贏得了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認可,被分局黨委委以重任,擔任了農場場長,挑起了農場快發展的大梁。上任后,他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忘肩負的責任,堅持以勤政促進經濟環境優化,廉政促進黨風建設為重點,統籌兼顧,努力站排頭、扛紅旗、創先進、爭第一,為農場經濟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他思路清晰,思維敏銳,有著軍人果斷干練的品格,也有著北大荒人那種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對農場的中心工作,不是簡單的復制照搬,而是注重與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富有前瞻性地開展工作。每一項工作他都勇于身先士卒,始終沖鋒在工作的第一線,不為“壓”所屈,不為“錢”所動,不為“誘”所惑,展示了黨的忠誠衛士、人民公仆的精神風采。
幾年來,團結帶領黨政一班人,以造福一方百姓為己任,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盡職盡責,農場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職工群眾過上了富庶的小康生活。
XX年,農場被農墾總局黨委授予墾區“三面紅旗”榮譽稱號之一;XX年8項經濟綜合指標排名全墾區第一;被省政府授予農業工作先進場,被農墾總局黨委和分局黨委授予黨風廉政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XX年農場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狀”。XX年,農場實現總產值1.79億元,全口徑利潤5462萬元,資產負債率下降到25%,人均收入9000元。
辛勤努力也得到了組織上的認可。曾先后獲得北安墾區十大杰出青年企業家,十佳公仆、總局第四屆十大杰出青年企業家,北大荒百面旗先進個人、總局優秀共產黨員,總局特等勞動模范、黑龍江省第十屆勞動模范多項殊榮。
熟悉他工作的領導和同事都深知這些成績的背后,凝聚著他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塊塊獎牌和證書體現組織的褒獎,記載著他的拼搏和奉獻。
二、多年擔任基層領導、農場副職主管工業、畜牧業工作的,對具體的“一攤子事兒”,管理起來,還是輕車熟路,而今,組織上卻讓他挑起了場長這副擔子,管理全場的人、財、物,擔子不輕呀!能行嗎?親戚、朋友都為他捏了一把汗。
知情人知道,這個農場的日子的確很好。農場不大,存款很多,企業連續十五、六年盈利……
可是又有存在的事實。人口偏多,資源偏少,農業依然是農場的主要經濟來源,如何另辟蹊徑,開源節流,增收節支,向管理要效益,這一沉重的課題,使得他不得安眠,他沉思著……
“日子好了也得緊著過,農場的社會事業需要錢的地方太多了,不能干今天想昨天,得放長遠,得為子孫造福呀”!這是在全場干部大會上所講的,話雖簡單卻擲地有聲。
過緊日子,奔好日子,先從管理入手,從兩級班子抓起,徹底堵住“跑冒滴漏”。
抓管理可不簡單,用他自己的話說,一要做到“嚴”,二要做到“恒”。嚴就是嚴標準,恒就是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下狠茬子,向管理要效益。
于是,新的人、財、物管理制度相繼出臺了。
“開源節流,增收節支”形成了共識。在充分調研論證、借鑒先進地方經驗的基礎上,農場率先推出了財務“一帳制”、管理區“六費統管”管理模式,縮短了核算流程,堵住了管理漏洞,免得領導干部“兜彎子,繞圈子”,花百姓的“血汗錢”,報自己的“糊涂賬”。
全場一套帳,“六費”核嚴核死,年初一步核給到人,超支不補,管理人員實行職務消費“貨幣化”,每月按比例打到卡上,使得剛性預算得到了有效控制,真正做到了“年初的預算就是年末的決算”。
這幾年,每年的管理費用,都比上一年度遞減十多個百分點。XX年,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管理費用比XX年節省支出92萬元。使資金從源頭得以有效治理。
因管理到位,農場十年來,沒有一位領導干部因為經濟問題而違紀的。每年的民主測評滿意率都達100%。
在格球山農場,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模式早已成型,51個規模家庭
農場租種了全場近75%的耕地,機車、生產資料都屬家庭農場所有,各生產隊的物資庫房、糧食處理等設備農場所有,由農場主使用。
這些固定資產占了農場一大塊資金,如果將這些資產盤活,拿出這些錢來,選準好項目,干點產業,職工群眾的生活不是會更好嗎。
思路確定后,行動是工作的先導。
XX年,一有時間,就帶領政研體改、財務、生產機務部門的同志,下到基層連隊搞調研,幾經周折,終于出臺了又一項改革政策,將農業單位的曬場機械、倉儲設備一次性轉賣給個人,實現農場物資零庫存,盤活資產300多萬元。
起初,家庭農場還都不理解,經過幾年的運行和使用,他們嘗到了自己管理“家什”的好處,使用起來方便不說,還減少了許多浪費。
“領導干部要有所為,有所不為”,這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管理人員要管職工群眾做不到、也很難做到的事情,發揮引領與服務的職能,而對職工有利益的、自己能做到的,他們會盡全力將其做好。農業生產設備的盤活轉賣、物資零庫存等利好改革政策的實施,就是對他這句話最好的佐證。
三、XX年,格球山農場率先順利實施了“撤隊建區”管理體制改革,減少了層級管理,使管理更加簡單精細化。
隨著改革的深化,管理的強化,看到人們想致富、盼致富的目光越發強烈,他思緒萬千……他體味出這目光的深刻含義。
應該橫下心來,拼上幾年,讓農場變個樣,讓百姓富起來。
猛然,他心中早就醞釀的想法一下清晰起來,一個全新的“三大產業強場”戰略構想形成了。
“挖掘農業發展空間,建立九大功能園區,啟動十項民生工程,構強兩大工業龍頭,再爭上一個工業立場項目”。
這個構想一出臺,人們的思維一下活躍起來,看來這好日子還真有奔頭……
土地面積是固定的,如何讓其發揮效益的最大化是其關鍵所在。
XX年,跟隨分局領導,在考察南、北方多家企業的基礎上,忽然眼前一亮,上蔬菜項目,正好是圍繞農業發揮農業優勢。
說干就干,當年5月工廠開工建設,9月1日投產,創造了驚人的“格球山速度”。產品投放市場,立馬求購的客商絡繹不絕,還引來了中國臺灣客商,XX年與其聯營,投資3500多萬元建起了黑龍江墾區第一家速凍蔬菜加工企業——北大荒北綠食品有限公司。
人們再也不用出遠門兒打工了,在自家圈里賺錢不是更省心嗎,一時間300多號人走進工廠,600多人圍繞兩萬畝蔬菜基地搞起了種職業,使農場三分之一的勞動力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達到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迎來人們的笑臉,心里久懸著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兒。
現如今,農場已形成了以乳品公司為龍頭的畜牧產業、以北綠食品公司為龍頭的蔬菜加工產業、以格球山農業協會為龍頭的現代農業產業,這三大產業競相發展使得這里的人們沒有一個“下崗失業”的。
黨的xx大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又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制高點上。
科學發展的春天又一次光顧了這個永扛紅旗的農場。
XX年,農場將利用一年的時間撤銷三個居民點,進一步壓縮了管理半徑,目前此項工作進展順利,前期準備工作已結束。剩下的四個居民點,將再用兩年的時間,使其復墾,使各項資源更加集約化。
合力專心建設小城鎮,XX年,農場計劃建設的7棟商宅和新型住宅樓已被職工群眾搶購一空,規模空前,叫人史料不及,創下了格球山城鎮建設的歷史之最。
四、以律人之心律己,以寬人之心待人,實現自律與他律的完美統一,可謂“胸中天地寬,常有渡船人”。
農場的經濟日漸昌盛,對外交往多了,有些想借機撈油水的人,看上了他手中的權利。不乏有送名煙、名酒的,有送現金的,凡是來者,都一律拒絕,實在退不回去的,他就將物款交公,做為農場招待費用。
這幾年,場里的建設工程多了,僅——XX年,農場就在小城鎮建設、通區公路和龍頭企業建設上的資金就投入七、八千萬元。有些承包商就托關系、套近乎,找到他,要求給予照顧,承攬項目,他都一一回絕。“項目工程爭取得不容易,不能在我手里把它變成豆腐渣工程,項目工程還是要按照上級要求公開招標。”場長如是說。
有來者勸他,“有權不使,過期作廢”,可他堅定地說:“我這個權利是老百姓給的,權力只能為民所用。”一些空手而歸的人說:“人家都說你好辦事,我咋就和你處不明白呢?”
在他擔任場長的五年里,工程項目逐年增加,而每一個項目小到鋪人行道步道板,大到投資數千萬的北大荒北綠食品公司建設,都是經過招標公司招投標落實的,他依然守著那份特有的清廉。
嚴于律己的,凡是不為私心所憂,不為名利所累,不為物欲所惑,官位面前講人格,權力面前講原則,以超然豁達的心態去看待一切,在困難面前一馬當先,在榮譽面前一推再推,有許多先、優評選和上級組織的出國或去南方培訓考察的機會,他總是一讓再讓。
而事關群眾冷暖的事,他則是變責任為情感,以心靈去感受心靈。他始終把職工群眾的疾苦掛在心上,幫助職工群眾渡難關。職工患病,他幫助;職工貧困,他扶助;職工子女無錢上學,他援助。這“三助工程”,他永記心間,被職工群眾譽為“及時雨”、“貼心人”。
第四管理區貧困職工房寶文妻子患有大骨節病,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上有老母,下有一個上初中的女兒,一家四口僅靠他一人打工為生。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主動與他結成了“親戚”。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5000元錢,又幫他貸款兩萬元,建起了一棟60平方米的牛舍,購回了3頭成母牛,從事奶牛養殖。三年下來,不僅還清了欠款,還剩下6頭奶牛,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在他的感召下,全場150多名黨員與貧困職工結成幫扶對子,投入扶貧資金達50多萬元,現有80戶已經脫貧。
一點一滴把格球山建成了一個暖融融的大家庭。在這新興的農墾新城,有著全新的都市風情。春有百花爭艷的美景,夏有彩蝶紛飛的燦爛,秋有金菊競放的絢麗,冬有銀裝素裹的潔白,人民在這里享受著和諧社會的溫馨。
情滿懷,風滿袖,明月擁抱大江流;天也高,地也厚,天地造就孺子牛。
在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大潮中,胸懷大局,心系農墾事業,情愿無私奉獻,盡顯清廉本色。
豐碑無聲,他不用語言,不用文,只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和坦坦蕩蕩的忠誠,在北大荒這片充滿神奇的土地上,寫下永遠的誓言,寫下永遠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