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經理事跡材料:秋葉金黃
“葉文先生從事模具制作40年,工作投入,經驗豐富,是模具其中一位最資深的全能工模大師,精通車、鑼、刨、磨等操作、傳統模具的打磨工藝,以及善于制造不同類型的模具,如:搓牙模、雙式模、翻蓋模、熱流道疊模、合金及壓鑄模等。”
“葉先生憑借豐富的制模及管理經驗,xx年被派往模具(上海)有限公司,管理及發展全新廠房。在短短六年間,他將廠房發展成極具規模的現代化模具廠,還勇奪去年的香港模具協會卓越營運大獎,居功至偉。”
“除此以外,葉先生對提攜后輩亦不遺余力,不但致力培訓基層員工,更不時與技術人員分享寶貴經驗,門下的學徙逾千,為業界培育英才。而且,葉先生待人誠懇,樂于助人,更不怕勞苦、擅長管理、思想靈活,絕對是全能的模具從業員。”
——“xx年香港模具協會大獎杰出模具從業員獎”頒獎詞
綠葉伸展
xx年11月22日,沙頭a廠生產部技術發展經理葉文先生從香港模具協會領取了“xx年香港模具協會大獎杰出模具從業員獎”。這一獎項旨在表彰行業出色的模具從業員,表彰其卓越的模具制造能力,鼓勵他們繼續從事模具制作,爭取更大成就,并為業界繼續作出更多貢獻。
捧著這份沉甸甸的大獎,葉生無限感慨。從15歲開始學制模,到近60歲獲得這一獎項,40多個春秋的時間跨度,一段漫長的人生旅程,此期間,他有過付出、有過失落、有過歡笑、有過喜悅。他從內心慶幸自己選擇了制模這一行業,這項讓自己為之醉心的事業。為了制模,他幾乎傾注了自己畢生精力與熱情,青春韶華留在制模的夢中,人生煩惱留在制模的歌中,40多年前初涉制模的情景,又浮上了自己的心頭……
60年代的香港工業正悄然興起,制模算是比較熱門的行業,想從事制模工作的人特別多。但想學制模并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有關系,還要托許多熟人介紹才能獲得做學徒的機會。當時,年僅15歲的葉生讀完中三后經人介紹,就獲得了這樣一個寶貴的機會,進了香港百佳洋行模具部做制模學徒。因為機會來之不易,所以葉生學起來特別刻苦、用心,并堅定了自己在制模領域一定要學有所成的信念。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在這個世界上,自己應該處于一個什么位置,有的人精于管理,有的人適合做具體的事務,有的人強于分析,有的人懂得綜合,每個人都有一個選擇,重要的是這個選擇要適合自己,就容易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心靈的快樂。葉生初涉制模時就基本確定了自己的位置,他就像一片嫩綠的樹葉,在百佳洋行開始努力吸收適合于自己生長的養分與陽光,總希望從制模師傅那里盡可能多地學到一些技術,早日結束學徒生涯。當時學徒每周工作6天,每天10小時,每月工資是15元,而師傅的工資每天12元,學徒與師傅在收入上的反差非常大。
但那時的師傅,并不是你想學他就會全心全意地教你,首先,師傅得看你人是否勤快?能否吃苦?傳授技術其實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手把手地教授,白天有一大堆雜事等著你去做,除了工廠里面有做不完的事情,還要滿街跑地去購買各種材料。那時工廠里是沒有備料的,每天頂著烈日跑十幾趟大街去購買材料是常事。每天下班后,因為葉生是公司最后一個入職的學徒,所以一個人還得留下來做三個小時的清潔工作,地面清掃,機器設備的清潔保養,都得做。要想學到技術,只能利用晚上師傅加班的時間,他一邊做你一邊用心地看和記。在旁邊看師傅工作時,自己得一邊學,一邊還得洞悉師傅所需所想,師傅什么時候要用什么工具心里要清楚,在師傅伸手拿工具時,他要的工具還得準確無誤地放在他面前,葉生處事乖巧靈活,深得師傅喜愛,所以學到的技術也比別人多。有些學徒做得不好,缺少靈活性,不但會被師傅怒罵一頓,有時師傅還會打人,幾乎每個做學徒的都會有過這么一段辛酸的經歷。學徒一般要滿三年才能出師,但葉生當時學東西快,接受能力比較強,做了一年后自己就能獨立做模。
年輕的葉生在百佳洋行工作的六年時間,努力從各位師傅那里吸收制模技術,就像一片充滿的生機的綠葉開始蓬勃伸展。
夏花爛漫
大凡所有成功的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其行為都根植于一個基本的信念之上。葉生的人生信條是敬業樂業,他崇尚自己的工作,并通過自己誠實的勞動又從工作中去獲得生活的樂趣,讓事業成為指向生活圓滿的明燈。細細品味,敬業樂業確實是我們生存必須具備的第一元素,也是不容置疑的基本道理。試問,人們可以憑借懶惰、欺騙、卑鄙、庸碌、一無所長或墮落而獲得持久的幸福與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