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采訪筆記:鄉村教育田壟上的耕耘者
如果從人文角度審視靈臺,百里鄉,是個絕對繞不開的鄉鎮。這其中緣由,不只因為這里曾是古密須國建都的地方,在多年來的考古發掘中不斷有著份量不菲的文物出土,也還因為這里持久不衰的文化創建活力。
眾所周知,雖然遠離今日的文化和行政中心,百里人卻有著足夠的文化自覺,百里林場、百里酒廠、百里鹿場、百里紅牛,也還有氣勢不凡的百里文化廣場,百里人的不懈努力,讓這方天地具有了恒久的吸引力。
仲春,正當川道里麥苗拔節,山洼里野花竟芳之時,我們帶著文化尋根的心意沿達溪河一路上溯,穿越壯麗如畫的西川蔬菜大棚種植區,一步步走近川道深處的鄉村學校,去感受這里教育人守望文化的忠貞情懷。
張:同是百里人,都要爭口氣
在整修一新的文化廣場西側,坐落著同樣改建一新的xx鄉中心小學。全校27名老師,和他們的190多名學生,守望著這里的日月四季,F年38歲,大學文化,19年教齡的張宏科,是這所學校的一名老師。
家在百里鄉嚴家溝村東社、95年平涼師范畢業參加教育工作、在職自考獲得中文專業大學學歷的他,先后任教于初小、xx小學、中心小學,由包班教學到主教數學并教音樂,他是誠心教書的老師。
當教師,照張說法是自我選擇的結果。受當年老師的感染熏陶,喜歡教書職業的清靜穩定,期待能為改變家鄉教育落后面貌做貢獻,初中畢業時做了志愿回山區的選擇,中師畢業后他是義無反顧地回到百里。
回到家鄉,投身向往的教育工作,起步階段他曾面對種種艱難。學生年小不懂事,凡事都得手把手地教,難免就犯急躁。粚W校條件艱苦,兩頓飯要自己動手,還得為搞勤工儉學犯難,那時他也動過轉行的念頭。
是學生們真心的依戀,讓他看到了自己堅守的意義。還在侯家橋小學時,那里山大溝深,傍晚天黑得早,幾個大點的學生主動來陪他。一名離家遠的學生甚至還成了他忠實的伴,他們師生倆一起吃住,親如兄弟。
對學生真誠的愛,使他有一種樸素的擔當心。97年還在侯家橋時,學生郭玉紅繳不起學費。勤工儉學時他鼓勵學生加把勁,利用完成任務后多出的收入,并自己掏錢,為她繳清了學費,保證了該生能夠堅持上學。
在百里中小時,學生鄭雙燕因父母離異,父親外出打工,姐弟均成留守兒童。該生因心理創傷抑郁難平,幾次半夜去河邊垂淚。張宏科得知后用心開導時時勉勵,使該生的情緒好轉,成績提升,堅持到考上高中。
這名學生后來曾專程來表達感激,她說:很少有人能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多虧了老師那時的開導,否則都不知道我會做出啥傻事來!張宏科對此的感受是,做學生的教育工作貴在貼心,要善于找到開心的鑰匙。
他說:不論高低年級,再小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思想,至少他們對你的批評、對你內心的好惡就很敏感。要把心放平,把氣放順,知其原因,不急不躁,這樣才能找到打開學生心結的鑰匙,對于學生的教育才有效。
他說百里民風純樸,只要能保持扎實勤勉的本色,鄉村孩子也一定能夠創出無愧于前人的業績。他平時教育學生愛用的一句口頭禪就是:“你是百里娃,我是百里人,百里人教百里娃,咱們都要為百里爭一口氣。”
多年任教畢業班課,他深感山區人家農活繁忙,孩子的家庭教育跟不上,學生的知識欠賬較大。但他說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因此他舍得花費精力下補差功夫,于是在他的班上,再差的學生也能獲得應有的進步。
他說,教師要給學生新的知識,那就要自己勤思善學,在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的基本功等方面多鉆研。于是他逼著自己用心學,練字、練嗓、練琴,是愛好廣泛的多面手,他不斷給自己找活干,忙得辛苦而踏實。
自xx年以來,他以出色的工作實績,贏得學校、學區、鄉政府多項獎勵,先后榮獲縣委縣政府模范班主任、優秀教師、道德模范提名等6次獎勵,并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市級優秀教師,他成了名副其實的好老師。
他說百里是個好地方,這里山清水秀,民風純樸憨厚,呆久了真的日久生情,真有走出去的機會,也許都有些舍不起。教書這活興小怕老,趁自己現在年紀好跑得動,他要勤懇務實,多干些長頭事,多出一把力。
楊:總在百里轉,心遠地自寬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教書是個苦累活兒,堅持到了最后,班小工作量輕的村學,就是多數老年教師合適的去處。1980年始任民教、1988年民教班畢業轉正、現年56歲的楊xx老師,卻恰是這樣的一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