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采訪筆記:紅燭丹心譜春暉
無論是地理形勢,還是社會事業發展的勢頭,xx鄉都堪稱靈臺13個鄉鎮中分量不輕的一個鄉鎮。
雖因溝壑阻隔,地勢偏遠而獨立一隅,但以新農村建設為品牌的鄉域經濟躋身全縣上游,星火鄉教育人的艱苦努力,也使這里的教育教學質量連年立于全縣的前列。
也許就是得淳樸民風的影響,這里的群眾對供養子女上學有著更大的熱情,這里的孩子更有讀書上進的拼勁,而置身這里的教師對于教書育人,也有著更真誠的一份情懷。
劉:就愛教書這一行
從位于中心的xx鄉街道出發,東行約10多里路程,穿過兩道溝灣,現有一個學前班、一二兩個年級、18名學生的初小,悄然偃臥于這里新舊不一的農舍群中。
現年57歲,有著33年教齡的劉振杰,是這所學校的校長,也是學校里工作最賣力的教師。現任一年級語、數、體、美,全校三個年級的音樂課,周授課就有25節次。
1978年,xx小學的1名老師中途調離,正常開課需增補教師,時任大隊文書的他踴躍報名,四選一并參加縣局招考登上講臺,91年上涇川民教班,93年畢業轉正。
當老師,照劉說法這行算是投對了。還在文書任上,他就切身感受了鄉村缺乏文化人的難處。教書育人,能為改變家鄉文化落后面貌做貢獻,這正合他的心愿。
對教育有著一份樸實的情感,因而工作中能夠盡心竭力,所有的艱難這便能夠坦然面對,上溝圈、小塬、東嶺、小塬,偏僻而少人愿去的小學,他安然就位,絕不言苦。
有一種力量推著他走,工作踏實肯干,無論代哪個班、教啥課,他總能不辱使命,所教學科成績一直居前,他是上學期學區樹立的師德標兵,受市上表彰的先進黨員。
他說,教育帶給了他快樂,做只拿20多元薪水民教的那會,他都沒有感覺到苦。如今教書更是上心,哪怕有啥煩心事,一走進教室面對了學生,所有的煩憂都不復存在。
家住對坡塬邊社,距離學校四五里路,在外打工的兩個兒子都已成家,老伴兒一人侍弄著家里的5畝耕地,有事還能替他操上心,沒有太多分心事,教書就是他的專職。
除了周末,他一直守著學校。5點多起床,帶上常備的鐵锨、鋤頭清理校園雜草,然后定時地迎接學生來校早讀,為學生準備并發放營養早餐,并組織學生在校園出操。
早操至下午放學,他就得連軸兒轉,中午和下午的兩頓飯,就靠饃饃、稀湯的對付。晚飯后備好課后,再去學生家里轉轉,叮囑學生做點作業,他的生活繁忙而有規律。
見到他時,他正在安排學生參加第二天的抽考。先給學生做了交代,之后又給家長反復叮囑:一定按7點半趕到,跟緊帶隊老師,考完后再由帶隊老師交給家長帶回。
他說,安全是壓倒一切的大事,而根據自己多年經驗,學生的假期管理更不可怠慢。于是他反復叮囑前來接領的家長:一定要把娃娃管好,還跟家長簽了安全責任書。
聽他說起自己教過的孩子,不光熟稔他們每個人的斌性,甚至至今記得跟他們相處時的細節。看過他寫的板書,字字筆筆到位,挺秀美觀,內中顯現一個硬漢的柔韌。
楊:安心之處是故鄉
從xx鄉街道出發,沿兩旁有成排成片時新民宅的鄉村公路西行,直走到硬化村道的盡頭,再沿泥土便道轉上兩個彎兒,青青玉米掩映中的初小悠然出現在眼前。
xx年災后重建新修過的這所學校,有著兩幢共12間磚混式平頂教室,一幢6間雖年代較久,卻還可使用的土木結構教室。教室排列整齊,校園活動區整理得平整潔凈。
這里是xx鄉的最西端,距xx鄉街道約有16里路。現年51歲的楊,是這所學校的校長和教師,也是學校里一個教師之家的家長,他的妻子就是他領導的下屬。
自1982年平師畢業參加工作,楊先后任教于xx小學、八年制、中小、xx中學、xx中學、上塬小學、xx小學、初小等校,蹤跡幾乎遍及西山區。
作為山村里打拼出來的師范生,站上講臺的楊鳳科,在他為師的起始階段有著奮發作為的大志向。下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老師,他以他不俗的教學實績贏得了肯定。
看中他的教書優秀、處事干練,組織有意將他納入班子梯隊,他不只實現由小教到中教的角色變遷,幾年間,他還經歷了教導主任、校長、教導主任、校長的職務變換。
初中任教的那些年,他既負責學校教導工作,又多年任教初中數學課,找到被重用感覺的他工作賣力踏實,絕不顧惜自己地勤懇操勞,以致于1996年與一場疾病撞了個滿懷。
突然發作的心腦綜合癥,使他不得不面對一段亦工亦休的日子。xx年8月,病況稍解的他重返一線,組織調他往家鄉蔡家塬小學任教,他在為師路上開始了一段新的歷程。
重返小學課堂,一個時期內面對著適應的困難,犯了活思想的他,曾有找領導提調動請求的沖動。但趕到縣上后,那念頭也就打消了,照他自己的說法是“忍了也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