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學教師師德標兵事跡材料
心系鄉村孩子 梅香三尺講臺
放棄隨軍去大城市的機會,毅然留守山村小學;25年如一日,將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傾注在鄉村孩子身上;忠孝兩難全時,以對三尺講臺的大愛而告慰病塌上的雙親……
赤子情,糍粑心。這就是牛田鎮中心學校事跡的真實寫照。
,女,現年43歲,小學高級教師,大專文化程度,現工作于桃江縣牛田鎮中心學校。該同志1984年7月參加教育教學工作,25年里,一直輾轉在牛田鎮鄉村小學,矢志不移地堅守在農村小學一線教學崗位。她以優良的師德,視生如子的情懷,贏得了父老鄉親及一批又一批孩子的贊譽,也先后被學校、上級教育機關和政府授予先進獎項10余次,是一位遠近聞名的“媽媽老師”。
堅定的選擇:“我這一生,無法離開鄉村的孩子。”
1984年,xx18歲。同年,她所在的三塘灣村村小學,因為偏遠而沒人情愿前來任教。這種情況下,人生本有著許多更好選擇的她毅然走上講臺,成了一名村小老師。此后,她先后以單位工作需要為重,于麻牛小學、郭家塘村小、臨市街村小等地任教。這些學校共同的特點是,地處偏遠,教學條件很差。可以說,每當學校領導遇到人員不好調配的時候,她總是解決難題的人。而她所工作過的學校,年年都拿到了“模范村小”的獎勵。
1999年,在牛田鎮各村小輾轉了15年之后,遇到了人生又一次選擇。其時,她的在解放軍海南某部升職的丈夫,已具備讓妻子隨軍的機會。不去?夫妻兩地分居多年,機會難得,而且海口比之牛田,工作與生活環境當然要好;去?日日夜夜與孩子們相處在一起,實在是舍不得他們……最后,面對許多人求之不得的機會,竟又一次留在了孩子們身邊。
此后,為了夫妻倆不再分居,丈夫以團職的身份,轉業回地方,工作于當地檢察院,并將家安置在縣城。檢察院是個顯要的部門,而兩位哥哥,一個是原牛田聯校工作人員,一個是湖南農大教授及系主任,有著不錯的人脈資源。這樣,稍做一點努力,就有機會進縣城工作。但是,10來年過去了,就是當兒子在縣城上了高中,需要人照顧,她也沒向領導提過進城工作的要求,仍堅守在牛田的村小學。有人為她惋惜,她說:“沒法,我這一生,是無法離開這些鄉下的孩子們了。”
25年視生如子:“我是母親,每一個孩子,都是我的孩子。”
“入了這行門,就做好這行人。”經常這樣說。
這樣說,也這樣做。
25年的從教生涯里,以良好的教學水平、業務能力、工作業績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充分肯定。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的課程和教改,堅持從書本中學,向身邊的同事學,還從教學中學習總結。為了學習,經常是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從不氣餒。遇到學校放寒暑假,她堅持參加普通話、計算機、舞蹈、書法等知識培訓,并以優良的成績獲得了各類證書,通過參加培訓來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能和本領。
清苦的村小工作生涯中,更沒有過打罵學生、歧視差生、辦班獲利等一切有違師德的的行為。
更將人們感動的,是她25年里面對孩子們時時刻刻表現出的慈母情懷。
她在原三塘灣村小學教書時,三年級胡學麗的父親患有輕微精神病,母親改嫁,家庭生活十分困難。開學時,班上其他學生都來學校報到了,只有胡學麗沒有來,急了,便到胡學麗家走訪。當她剛進入胡的家門口時,只見滿屋是泥土和灰塵,而胡學麗和衣睡并蓋上破爛的被子睡在床上,掀開被子,并把她扶了起來,并問為何不到學校報到,胡學麗頓時大哭起來。胡學麗邊哭邊告訴:“家里現在飯都沒吃,哪有錢讀書呀,父親不讓讀書了”。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錢交給胡學麗先買點米,并告訴她明天先到學校報到,學費將想辦法解決。這樣,胡學麗得以重返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