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門第”創建典型事跡材料
我的記憶里,童年最大的樂事就是“讀書”和“教書”。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學習氣氛遠不如現在,但是因為我的父母都是教師(父親由于工作需要轉行到政府部門),家里可以隨處找到兒童讀物,直到現在,那些報紙、期刊的名字我都清楚的記得:《少年科學》《小朋友》《中國少年報》《誰的腳印》《語文報》……還有成箱子的小人書。爸爸媽媽從有限的工資里,節省下來一部分,定時的為我和弟弟添加書籍,以滿足我們日益增長的求知欲望。因為有眾多的課外書為我們開闊眼界,我和弟弟從小學習都很好,很受同村的孩子們羨慕,他們時常來我家看書和問問題,放假的時候也經常聚在我家做作業。有些沒有上學的或者低年級的孩子也來湊熱鬧,我竟然學著媽媽的樣子,支上一塊小木板,教他們識字和做算術題,儼然一個“小老師”,美好的童年就定格在這朗朗的讀書聲里。
后來我和弟弟在媽媽總結的“做教師有十大好處”的影響下,相繼考上了師范專科學校和師院,并且另一半也都選擇了教師,成了典型的“教師之家”。
我和老公是師專的同班同學,一起學習、探討的習慣一直延續到婚后。1993年1月,兒子出生了,學習的隊伍里于是又增加了一個新的成員。這么說一點都不為過,在我們的影響和幫助下,兒子真正開始學習的時候只有三個月大。
父親雖然不從事教育工作,但是對學習和教育的重視程度卻從來都不曾減少。他在自己勤奮工作、督促我們繼續努力的同時,還對下一代的教育進行了研究。父親在兒子出世的時候,送了一套早教叢書給我,書中的一句話對我觸動很深:當你的孩子出生第二天開始教育時,就已經晚了一天了。孩子越小學習能力越強,在三周歲之前實施早期教育,對孩子智力的發展非常重要。父親告訴我們:要想把孩子培養成才,在孩子出生之前就要做好準備。
在父母的幫助下,我們一邊自己學習一邊在兒子的身上實施早教,具體的做法就是從教孩子認字開始。文字是學習各種知識的工具,也是獲取各種信息的主要途徑。兒子很配合,對識字非常感興趣,三周歲的時候,他就基本上能自己閱讀書籍了。所以我們家中經常的情景是:一家三口每人手中一本書,時而默默研究,時而互相交流……
兒子和許多的聰明孩子一樣,看的書多了,漸漸的有了好多稀奇古怪的問題。雖然我們也盡力的解釋和回答,但他不滿意的時候卻越來越多。于是我們在鼓勵他自己查閱書籍的同時,也積極的幫助他尋找答案。那時家中還沒有電腦,我和他爸爸就時常把問題帶到學校的微機備課室里。共同解決一個難題的時候,兒子臉上滿意的笑容讓我們欣慰的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危機:兒子大了,他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逐漸加大,我們要是停止學習,會很快的降低在兒子心目中的威信并被社會所淘汰。
1996年,我們夫妻報名參加了師范大學化學教育專業的自學考試,利用課余時間在家學習以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在接下來的三年里,每逢節假日,兒子總能看到我們看書、討論、做作業的情形。1999年我們順利的完成學業,獲得化學教育專業本科學歷。一個家庭的生活環境和孩子的學習有著緊密的聯系,家里和諧溫馨的氣氛會增加孩子認真學習的動力,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促進孩子健康成長。受我們的感染,年幼的兒子也跟著我們安靜的看書學習,除了兒童的常見讀物以外,還有許多的生物化學專業書籍,兒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那時就養成了。
上學以后,兒子的表現尤為喜人:他不僅能自覺主動的學習,還思維開闊,大膽創新,并幫助我們解決了一些教學上的難題。
我是教初中化學的,多年來一個實驗一直困擾著我們:用來檢驗二氧化碳的石灰水,由于學校的藥品陳舊,現象時好時壞。兒子在一次吃旺旺雪餅時發現,里面干燥劑的主要成分就是生石灰,于是他用那包干燥劑自己制作了澄清的石灰水,向里面吹氣檢驗,很快的就變渾濁了,反復幾次,效果很好,于是他向我推薦。我從此做這個實驗的時候總是自己買上一袋雪餅,為的就是那包干燥劑,實驗自然再沒有失敗過。并且我把這一發現告訴我的學生,他們也很感興趣,紛紛回家做起了家庭小實驗,學習熱情空前高漲。
兒子上中學后接觸到了電腦并很快的掌握了大量的信息技術,有時我和他爸爸工作忙并急需教學課件的時候,兒子也會為我們下載并修改一些相關的內容。兒子最拿手的是flash制作,我的課件中微觀粒子的運動就有他的作品;他爸爸課件中減數分裂的微觀演示也有他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