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老兵先進事跡材料:男兒鐵志報國心
他本可以過著茍活偷安的生活,卻為了國家大義扛起槍支;他本是學堂里的文弱書生,卻在第一次戰斗中毫無懼色。山東臨沂,他跳入湍急洶涌的河水偵察敵情,險些喪命;朝鮮戰場,他在零下數十攝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堅守電臺,雙手凍傷。張,一個溫文爾雅的普通老人,他的背后卻有著太多不平凡的故事值得我們去聆聽和講述。
棄筆從戎保家國
如今87歲的張老人每天起床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放在床頭的手表校準時間。老人說,這是他在部隊多年養成的習慣。
1928年6月,張出生在xx省高郵縣農村的張家花園。江浙一帶歷來富庶,他的家庭也殷實富足。姊妹五人中,他排行老四,張從小就被送到私塾讀書,一直學習了9年。在那個年代,張算得上是個文化人。
“七七”事變后,日寇大舉南侵,江南大好河山逐漸淪為日寇的鐵蹄之下。“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讀了9年書的張深明大義,立志報國。當時雖然身在書房,投軍救國的想法卻早已在內心激蕩。1943年,還不滿16歲的張懷著一腔報國之情找到當地新四軍高郵游擊隊,要求報名參軍。但游擊隊負責人看他還是個孩子,便沒有答應他的請求。
1944年,鬼子下鄉掃蕩,張家被洗劫一空。看著哭泣的母親、狼藉的房屋,張毅然決然地再次投奔游擊隊。
“游擊隊活動范圍很大,當時我也不知道去哪里找。只記得那天天氣很熱,我邊找邊跟人打聽,大概走了有幾十里路,才找到了隊伍。”張老人回憶說,“這一次,我終于成為一名抗日游擊隊戰士,當天就穿上了灰色軍裝,領到了一支七九式步槍。”
張參加的第一次戰斗,是在1944年夏季。3艘運輸船滿載著鬼子和偽軍,沿河道從高郵向興化行駛。游擊隊提前得到情報,張和戰友們埋伏在岸邊,準備襲擊敵人。當敵人的船只出現在埋伏位置后,霎時間槍聲大作。“雖然敵人武器精良,但他們位于河面上,成了我們的靶子。只用了不到一個小時,300多名鬼子和偽軍就全被消滅,鬼子的3艘運輸船也被炸沉,游擊隊打了一場大勝仗。”張說。
“雖然是第一次參加戰斗,可我一點兒都不害怕。我恨鬼子,只想多殺幾個鬼子。”老人回憶當年戰斗時的情景,仍顯得有些興奮,“我身上只有5發子彈,全部打光了,打死了一個鬼子,還繳獲了兩支步槍和幾十發子彈。”
由于當時敵我實力相差懸殊,游擊隊作戰主要以打伏擊和游擊戰為主。讓張印象深刻的另一次戰斗,發生在浙江嘉興。“1945年春天,鬼子坐船南下,當時敵人有6艘船,加上偽軍共有400多人。我們和在高郵時一樣,埋伏在岸邊的蘆葦蕩里。敵人一出現,就集中火力猛攻。鬼子在明處,我們在暗處,戰斗的結果是,鬼子死傷200多人、100多個偽軍被俘虜,6艘運輸船全被擊沉。那時候我已經是班長,配發的子彈多了,我干掉了好幾個鬼子。”張回憶道。
出生入死無所懼
張人生充滿傳奇色彩,他曾經3次一只腳踏入鬼門關的大門,又奇跡般地死里逃生。
1945年初夏的一天,部隊轉戰到山東臨沂。晚上9點多,張接到緊急任務,帶領兩名戰士到河對岸偵察敵情。當時天降暴雨,河水暴漲,張自恃平日水性好,就帶頭跳下河去。沒想到,剛下到河里他就感覺水流太急,沒游多遠就被洶涌的河水卷入漩渦,很快體力不支,身體也失去了控制。
還在岸上的戰友看他被湍急的水流沖向下游,趕忙順著河岸往下游尋找。幾十米外,一名戰士發現了順流而下的張,就跳入河中想拉住張胳膊,但二人卻一起被卷入激流中。這時,附近村莊的一個啞巴老鄉伸手相助,張和他的戰友才逃過了一劫。
日本投降后,張被編入解放軍第20軍,步入新的戰場。“這是解放戰爭留下的紀念。”老人指著額頭上的疤痕說,“那是一場激烈的防衛戰,敵人裝備精良,火力很猛,我們傷亡較大。那時候我正組織防衛,敵人的一顆炮彈落在我跟前,當時就把我炸暈了。后來聽救援隊的同志說,彈片打進了我的左側額頭,如果再往里深一點,我就沒命了。”
解放后,張因為有文化被派去學習通信技術。他刻苦用功,把晚上睡覺的時間都用來背記電報密碼,練習發報。一年后順利畢業,被分配到軍部電臺室工作,并很快擔任電臺臺長。“我一分鐘能發出幾十個字的電報內容。”張跟記者交談時不由自主地用手指在桌面上敲擊起來。
1950年冬,張踏上了抗美援朝戰場,在軍參謀部負責電臺工作。朝鮮作戰條件極其艱苦,而電臺須24小時值守,任務緊時一天要發出30多份電報。在冰天雪地的冬季,他的雙手因一直暴露在零下數十攝氏度的氣溫里,不久就發生凍瘡。因為沒有藥,還要堅持工作,凍瘡越來越重,十指潰爛得直流膿血。后來,朝鮮百姓把一種民間土方凍瘡油給他涂上,他的雙手才慢慢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