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法官風輕云淡寫人生典型先進事跡
生于1957年10月,1976年12月參軍,1987年3月轉業安置在**縣**鄉供銷社。1988年3月,各鄉鎮充實法庭,他因工作扎實被選派到法庭,1993年2月調到朱吳法庭,XX年11月調到立案庭,XX年9月調到東村法庭。在法院工作的19年里,他幾經調轉,一直是一名普通的審判員。老百姓都稱他“好人”,這是最樸實無華的言語,也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褒獎,是他人生的極致追求。他是如此默默無聞,又是如此無私奉獻。沒有熱烈的掌聲,沒有絢麗的鮮花,有的是周而復始地調解,有的是年又一年的審理。人生的路上,他任潮起潮落,看云卷云舒,心中裝著的只是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裝著的只是公平與正義!他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定位在無私奉獻上,而不是名與利,職位與待遇,幾次競爭中層領導干部,他都沒有報名,他只希望自己能實實在在地多做工作,多辦案件,多為政府排難,多為老百姓解憂。這么多年來,在平凡的崗位上,他默默地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無怨無悔。正是這日日月月的平凡,積累了他人生不平凡的業績。在審判崗位上,他平均每年辦理案件近百起,特別是近幾年來,每年辦理案件至少150件,而且案件的調解率達到80%以上,XX年調解率達到了91%。他所辦理的案件,上訴率很低,在上訴的案件中只有一起改判,原因是當事人在二審時提供出了新的證據。近20年的默默奉獻,他充分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和表揚,連年被評為院里的先進個人,曾經受**市委嘉獎兩次,XX年,被煙臺市政法系統評為“綜合治理先進個人”、被煙臺市中級法院評為“辦案能手”、被**市委授予三等功。XX年二月份,被**市政法委評為**市十佳政法干警之一。XX年被煙臺市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對于這些榮譽,很珍惜,視之為鞭策,希望今后自己的人生走得更完美。
我是農民的孩子,不能忘本
這是時刻銘記在心的話。在和朱吳法庭近16年里,他是與最基層的農民打交道,他深深地體會到農民生活的艱辛,不到萬不得已,不是很深冤屈,沒有人愿意打官司,一旦打起了官司,雙方當事人都不容易。作為法官,自己就得為當事人著想,就得主持公道,一碗水端平。**辦理的許多案件至今還被當地老百姓稱道。其中一起贍養案,雙方當事人對感激更是終生不忘。某村王老漢有五個兒子,都說“養兒防老”。可是,他與老伴到老了,卻吃不上喝不上。老兩口來到法庭,找解決。把老人安撫好,立即騎上自行車到村里走訪,了解相關情況。糾紛的起因在于老二,老二曾當過兵,當兵期間妻子在家與父母產生了矛盾,每次回家父母都在他面前說媳婦的不是,最終導致小兩口離婚。當時孩子很小,女方要求撫養,老二也同意了,但老人堅決不同意,因為是個男孩,是王家的根。為孩子,老人與老二之間有了分歧,老二認為孩子太小,他一個大老爺們照顧不了,老人卻主張孩子他們來養。最終,孩子留下來了,由老人撫養。漸漸地,老二后悔離了婚,但已無法挽回,便遷怒于老人,認為這完全是老人造成的錯,不盡贍養義務,而其他兄弟認為,老人替老二撫養了孩子,老二卻不養老人,自己養老人就“吃虧”了。了解詳情后,將老人及其五個兒子請到村委辦公室,與村里的調解人員一起做工作,從老人對兒子的養育之苦說到對孫子的深愛之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經過三番五次地耐心細致工作,老二被執著的工作態度所感動,感悟過來,化解了與老人10多年的恩怨,承擔起了贍養責任,其他兄弟也無話可說,案子就這樣迎刃而解了,一大家子和和睦睦地相處下去。至今、朱吳的老百姓還念念不忘單薄的身影和他的大國防自行車。那時,人們會經常看到他推著車子,走街串巷調查取證,到田間地頭了解案情,深入農家做思想工作。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個農民的兒子。農忙時節,他經常讓雙方當事人協商開庭時間,甚至將法庭搬到農家小院,方便了當事人,及時化解了矛盾。他在、朱吳工作了近16年,一直是庭里的辦案骨干,但也一直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法官,老百姓開玩笑地對他說:“老孫,這么干,圖個啥?”只是微微一笑,他心里明白,自己圖的是老百姓認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