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支部書記先進事跡材料4篇
村黨支部書記先進事跡材料
在全鎮黨員干部大會上,黨委書記達x飽含神情的對大家說:“朱,即將卸任的五位村支書之一,數他年齡最大,黨齡最長,干村支書最久,堪稱我的老兄長和朋友。他即將卸任了,真舍不得呀!”說罷,緊握住老朱的手不放,拍著他的肩膀,激動地說:“老朱,真夠朋友,以后常來,有事就找我!”不細心的人,看不出,黨委書記眼里閃動的淚花。此時此刻,達書記可能想起了和他在一起的難以釋懷的往事吧。
熟悉朱人,都稱他“老朱”,要說老朱人怎么樣?都會說:“能干,義氣!”
一、下水引路。
窮怕了得村民,贏起輸不起。
權四灘村地處渭河南岸,靠近渭河邊的全是沙灘地,經不住干旱,南邊全是稻田改造的濕地,經不住雨澇水沖,村民不了解市場,種桃,獼猴桃,花卉,小麥,玉米.......老一代四灘人栽植的油桃,獼猴桃,作務多年,剛掛果就被雨水泡死了,脆弱的傳統經濟經不住市場變化和天旱雨澇的一次次打擊,老是擺脫不了貧窮。作為村支書的老朱,望著貧瘠的土地和屢挫屢敗經濟模式,他陷入久久的困惑、迷茫之中。內心極度愧疚的他一次次的思索一次次地徘徊,雖然他心里常為村民脫貧憂愁,但他樂觀開朗,特善交談,在跟各方面人的往中,在各種場合,利用交談,不斷的尋求改變面貌的新路子。縱觀周圍經濟發展,根據本村實際,在政府產業結構調整,實施“一村一品”戰略的引領下,他認為:辣椒生產,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很適合四灘生產,可以確定為本村的主導產業。沒種過辣椒的人,沒嘗到種辣椒的甜頭,也不懂技術,怕賠本,都在觀望。老朱就請來專家講技術,還組織村民到周圍村去學習,老朱就安排村兩委成員都要帶頭種辣椒,老朱也率先在自家的3.5畝地種上了辣椒,在作務關鍵時間,他有空就往辣椒地鉆,多的時間他在為別人家的辣椒發現問題,找毛病,指導施肥澆水,防治病蟲害,結果當年畝收入4000元。村民打消了顧慮,第二年全村戶均辣椒3畝以上,總共面積1100余畝,村民辣椒戶均收入增加3000多元,光辣椒一項,總產值近30萬元。辣椒生產一舉成全村主導產業,村民手里有了錢,逐步擺脫了貧困。后來經過進一步調整:北灘沙地干旱,適種鮮桃,雜果,沿村濕地退耕還林,村南一線以辣椒為主。產業調整后四灘經濟趨于合理,經濟效益日益凸顯。
二、強化基礎。
村民手里有了錢,就有了新的幻想。他們想經濟有更大的發展,村莊有廣闊的馬路,生活用上干凈衛生的自來水.......
受到鼓舞的老朱,又開始了新的征戰。他又發揮個人特長,泡領導,泡能人,泡朋友,泡群眾,強占先機,搶抓機遇,爭取項目,爭取國家資金,強化農村的基礎。他又不顧自己的勞累,放棄自己的小家。他幾天吃不上飯,睡不好覺,他樂意,因為他和兩委班子成員知道:這次是為村民的幸福而戰!
要想改變我村面貌,讓村民實現幸福夢想,就必須從根本上改善基礎條件入手。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老朱苦苦思索,唯有的辦法就是靠群眾,靠政策。
(一)XX年他們爭取到國家農發工程投資30萬,動員村民投勞15萬元,打深井3眼,襯砌渠道2600米,地頭鋪設暗管3500米,動員群眾自籌資金打井11眼,拓寬規范機耕生產路8公里,栽植行道樹2300株;又爭取國家農用電網投資,增加4臺變壓器,整改升級線路600米。(二)引進資金300余萬元,建成兩個沙石廠和一個精飼料加工廠,扶植村里的一個鈑金加工生產廠,安排本村剩余勞動力350人;(三)XX年--XX年,先后爭取國家抗洪治險資金760萬元,加固封堵了西沙河四灘段的決堤,制服了汛期河水的肆虐,徹底排除了西沙河水對下游村莊、農田的危害。(四)--XX年爭取國家的村村通建設資金105萬元,自籌資金50萬元,為全村各組硬化道路7公里,解決了四灘水灘泥潭,雨季行路難的問題。 (五)XX年,他們爭取國家飲水工程資金50多萬元,群眾集資15萬余元為四個村民小組用上了自來水。(六)XX年爭取在后重建項目資金100多萬元,為34戶村民重建了房屋,198戶村民維修了危房。XX年爭取安居工程資金40萬余,又解決38戶村民的住房困難。(七)爭取資金110萬元,自籌18萬元,建成村社區服務中心大樓和1200平米的文化活動廣場,修建各組街道花園,栽植花木。
老朱,生于1955年,現年57歲,1985年入黨,他從組長做起,先后做過農場廠長,村委主任,副主任,主任,副書記,在村上一干就是20多年,做書記XX年,在他的XX年書記生涯中,每一天都沒有懈怠過,帶領一班人馬,帶領全村千余口人奮斗了XX年,硬是把一個最落后的近原始的村莊改變成為初具現代規模的新型農村,經濟、社會,文化事業躍居全鎮之首。他說:“機會不再有,時機莫錯過,國家的項目誰爭取來,誰就能發展。遇到困難害怕就瞎了。”四灘村現在:村子內外道路寬闊,高樓林立,電網如織,渠路縱橫,生機勃勃,蓄勢待發;夜間村里路燈明亮,如同一個個不夜城。然而每一個項目,每一次發展都浸透著老朱的汗水,包含著老朱的辛苦。每一次掙到項目,開始都沒有錢,全靠干部拿錢,群眾集資。老朱常說:“想辦事哪有那么容易,自己不出水怎么行。” 每一次老朱都先拿出自己的積蓄,兩委成員也紛紛拿錢。每次老朱拿的最多。當項目款下來之后,先還別人的,自己的留在最后。資金不足部分,就把老朱的欠下。幾年里,老朱先后為村里拿錢十幾萬元,其他村干部也都拿出集資款近10萬元,到現在村干部的10多萬元還沒還完,還在等進一步的努力。
三、互相搭臺。
四灘的發展老朱靠的是什么?他說:“靠的是大家,要凝聚人心”。老朱是怎樣團結帶領一班人和村民發展自己的事業的呢?有人問過他。
(一)凝聚班子
他說:“互相搭臺,不拆臺;互相補臺,不搞內亂,這是我的秘訣,幾個人在一起干事,沒有矛盾不可能,發現班子出現問題,就找她們談心,摸清原因,及時疏導,耐心解釋。解決了,就又齊心協力了。”他又說:“事事帶頭,多吃虧別牟利,別人就服你,就有威信,就聽你的。”班子的心凝聚了何愁辦不好事?
(二)從小事抓起
老朱有個秉性,愛到村民家里去坐坐,常發現村民遇到這樣或那樣的難事,他都能及時給指點,排解,他曾做過調解主任,經常解決糾紛,排除矛盾,使不少家庭、鄰里化干戈為玉帛。也先后為經濟困難家庭借錢達3萬多元。親自幫村里結婚孩子去鎮上、派出所開證明。有的孩子參軍,他跑前跑后。五組村民南成元住院已經花去5-6萬元,兒子有精神病,看病還要錢,老朱一次就借給他2萬元。有村民要投資,他就幫著貸款做擔保。他總把村民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還重要,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不顧個人勞累,不嫌麻煩。慢慢他和群眾就結為一體,群眾把他當做自己的貼心人。他說:“你別看這些小事,從這些小事上能體現干部,黨員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老朱看去貌似平常,就憑這兩把刷子,凝聚了干部的力量,凝聚了全村1000多口群眾的力量。
憨厚、淳樸的老朱老是不按常規出牌,總有出人的一招。自從黨委宣布他卸任之后,按理該解甲歸田,勞累了20幾年了該歇歇腳了,操貫了心的他仍放不下村里的事業。
四、“把他們扶上馬,送一程”
新一任村班子成員接任了,老朱還像往常一樣,傾心于村里的事。在貫徹落實縣十五次黨代會精神活動中,親自拿起掃帚和新班子一起帶領群眾清理柴草,拉運垃圾,清掃馬路,布置標語,解決棘手問題。全力配合環境衛生綜合治理活動。村民、新班子和鎮領導看見他斑白的雙鬢,飽經風霜的臉,但依然精神矍鑠的身軀,無不肅然起敬。為了四灘的新發展,老朱還是親自帶領新班子和他們上鎮上,跑縣上,去市里,介紹關系,熟人,仍然馬不停蹄,人不下鞍。最近又為村里爭取到了幾萬元的新項目。
老朱!真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仍然保持著:“老牛自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的老牛精神。老朱在村里干了20幾年,把自己青春年華獻給了改變舊面貌的事業中,到了老年依保持著共產黨員的高尚品格。這恐怕就是鎮黨委達軍平告別時動情的緣由吧?
在××鎮××村村部會議室的墻壁上,掛滿了各種獎狀:××市小康村、××市村民自治模范村、××市計劃生育先進集體、××市文明單位等,這些榮譽的取得,無不凝結著村黨支部書記及村一班人的心血。
××村是由原××村和公園村二合一的村,原來兩個村的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合并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個村的經濟發展。為了使
村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新上任的黨支部書記經過反復調研,決定避短揚長,做好村工業和第三產。通過深化企業改革,變過去集體承包為現在的租賃抵押承包,使村集體工業純收入每年保證在16萬元左右。同時,注意留住企業、留住人,將羽絨廠等個體民營企業搞活。當得知利稅大戶羽絨廠要擴大規模準備易地搬遷的消息,立即多次上門做工作。經過協調,最后與鎮紙箱廠達成廠房轉讓協議,既留住了企業,又將特困企業閑置資產盤活。
優越的地理位置為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發現這一商機后,立即召集村兩委會成員認真研討對策。有經濟頭腦的想出了兩個辦法:將閑置的荒廢地轉讓、由中標單位墊資。這兩個途徑很好解決了發展第三產業所需的資金問題。此后,他多次到有關部門辦手續,并親自對規劃圖紙、材料進行把關,兩年后,投入250萬元、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的××大樓和綜合樓拔地而起,兩委會決定將這兩幢樓房的門面房租出去,每年收到的租金即達30萬元。兩幢大樓的建起不僅改善了村辦公條件,也增加了村集體收入。
知道,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是一個最基層的支部書記,只有讓群眾接受、承認,關心群眾的生活,才能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才能保證黨網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此,他和村一班人不僅制訂了各項行為規范,并以身作則,依法行政,重大事項都由集體討論。積極推行村務公開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使群眾想得放心、看得明白、干得開心。盡管在多年的工作中,他也遇到過一些非議與阻礙,特別是在村辦企業改革和兩幢大樓的建設問題上,贊成他的人不少,但反網對他、甚至罵過他的也不少,但他終于頂住了壓力,以一身的正氣證明了自己的人格魅力。為了進一步改善與群眾的關系,逢年過節,他都要帶領村一班人走訪老干部、軍烈屬、五保戶,給他們送去組織的溫暖。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村黨組織的凝聚力更強了,群眾的生活也更加富足了,但他們的支書和村一班并沒有就此而滿足,為了更美好的明天,又向著新的更高目標前進了。
在十路鎮朝陽居委的大街小巷、困難戶家中、田間地頭……,經常會看到一位質樸、高大、熱情的老人,提起他,朝陽居委的父老鄉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就是朝陽居委的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趙新民。趙新民,男,1948年出生,現在擔任朝陽居委支部書記兼居委會主任。在任職期間,他始終牢記自己的神圣職責,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努力實踐科學發展觀。他大膽創新,開拓進取,努力工作,克服重重困難,帶領“兩委”成員、全體黨員、群眾艱苦奮斗,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積極投入村公益事業,努力增強村集體收入,千方百計為村民服務,使當初一個欠外債1000萬元的貧困村幾經拼搏后,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康村、文明村。趙新民書記用實際行動實踐了科學發展觀,他常說:“村民選我當支部書記是信任我,如果我干不出個樣子來,上對不起黨,下對不起全村的父老鄉親,我要對黨和全村的父老鄉親負責”。
敢于創新,求真務實,堅持原則,雷厲風行,中肯正直,樂于奉獻,頭腦靈活,善經營、會管理,這是朝陽居委黨員、干部、群眾、企業經理對趙新民書記的一致評價。
在趙新民書記任職以前,朝陽居委有5個村辦企業,但村集體收入不過10萬元,人均收入不過幾百元,欠銀行1000多萬。如何在這個面積只有435畝,平均人均耕地0.4畝的土地上發展,如何提高經濟效益,為趙書記設下了一個難題。面對困難形勢,趙書記深感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他對身邊的黨員多次說: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所以,我們必須把權力用在為民辦好事、辦實事上,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人民,對得起黨。為此,他不斷加強學習,通過組織黨員去壽光、蒼山等地參觀考察,來更新知識,提高黨員干部的科學技術水平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同時,定期組織黨員干部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加強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黨員的道德修養。從而增強了“兩委”班子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趙書記常思考:如何結合本村實際,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如何讓群眾盡快致富?這一系列的問題時刻打動著書記的思想。朝陽居委位于莒南縣城內的十泉路東段,臨近火車站和縣醫院,地理位置優越。趙新民書記抓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機遇,通過召開全體黨員會議研究和討論,決定實施舊村改造計劃。可是最大的問題又擺在了面前:村里沒有建設資金。趙書記決定通過多方籌資和自己投資,共800萬元,建立了莒南縣沅灃開發、建筑公司,進行舊村改造計劃。目前,已建成居民樓一座,安置居民48戶。計劃在五年內全面完成舊村改造工作,——要求改造嚴重危舊房屋140戶,——完成危舊房屋改造160戶,全面完成危舊房屋改造工程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沒有錢照樣辦事情”,這是趙書記的話,這句話的背后,體現出黨支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指導思想,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得到全體村民的支持和擁護。
朝陽居委的條件有了好轉,但趙新民書記并沒有一絲松懈,他把目光注意到村里的公益事業上,為了改變村容村貌,為了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為了改善交通條件,投資40余萬元修筑村內公路、排水溝等;投資30余萬元用于自來水改造工程;投資20余萬元用于村民供電線路的維護和水利基礎設施的維修。在上半年組織的環境整治活動中,趙新民書記積極響應,帶領“兩委”成員、大學生村官以及老干部深入開展環境整治工作。共投資74萬余元,進行綠化主要干道,修建村內花池,粉刷墻壁、繪制文化墻,清理垃圾污染等,使得村內環境煥然一新,在評比中喜獲全縣第一名。在整個環境整治活動中,趙新民書記身體力行,積極帶頭干活,種植綠化樹木、粉刷墻壁、清理石頭磚塊,到處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兩委”成員、大學生村官以及老干部也身先士卒,不怕苦,不怕累,認真開展環境整治工作。充分顯示了以趙新民書記為核心的朝陽居委的超強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趙書記一心為民,甘于奉獻,勇于開拓的精神深深感染著朝陽居委的廣大黨員、群眾,同時也得到了黨和政府的認可。他從來沒有忘記那些弱勢群體,對待五保戶、孤老戶、特困戶更是百般關心,惦記他們的日常生活,身體健康、生產和收入情況,趙書記定期到五保戶等困難戶走訪,調解產生的各種矛盾,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困難。逢年過節,他都帶著黨的溫暖上門慰問,并送去米、面等生活用品。
趙書記經常教育兩委班子,要辦好朝陽居委的事情,關鍵在于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作用,必須從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居委不但要建章建制強化管理,還要抓居委干部、骨干的學習能力、領導能力、致富能力,同時在經濟問題上集體討論,嚴肅財經紀律,增加透明度。由于趙書記處處以身作則,嚴于律己,班子團結,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堅強集體。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是趙新民書記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他始終能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公道正派,一身清白,嚴于律己,克己奉公,埋頭苦干,忘我工作,想群眾所想,做群眾所盼,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貢獻自己的全部精力,在人民群眾中樹立先鋒模范形象。他這種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深深打動著朝陽居委乃至十路鎮黨委的每一個工作者,也深受黨員和群眾的好評。實踐證明,趙新民書記久經考驗,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先進黨支部書記。
xx區人民醫院黨支部書記、副主任醫師李,XX年11月入黨。作為一名黨員,李時刻嚴格要求自己,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鉆研業務、為病人解除病痛上。久而久之,他以精湛的醫術、優良的醫德聞名于上街及周邊地區。他不看重名利,每一次事業的進步、職務的升遷,對他來說都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更高的要求。
精鉆業務 不忘天職
李xx1984年畢業于洛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分配到xx區人民醫院內科工作。李熱愛醫生這一行業,他把幾乎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鉆研業務上。他學習并在臨床上應用的“轟擊療法”使他診治的癌癥患者平均延長生命一年以上,他的“溶栓療法”搶救腦血管意外成功率達百分之百。他還為此寫下了十多萬的臨床心得,發表了五篇學術論文。李名氣越來越大,慕名找他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了診治盡可能多的患者,他每天早上都提前半個小時上班,一直到下午一點多才有空吃午飯。XX年,李被提拔為業務副院長,當選區第十屆人大代表時說:我首先是一名醫生、一名共產黨員,醫生的天職就是為患者解除病痛,共產黨員就得在工作中起帶頭作用。他堅持每周一、三、五坐診,等患者都走了,他才一個人坐在辦公室處理行政事務。一次,他從早上七點四十分開始坐診,送走最后一個患者時,已經是下午兩點四十了,一連工作了七個小時,診治了170多名患者。期間,他連一口水也沒顧上喝。
牢記宗旨 病人為親
作為一名醫生,李不但醫術好,還十分注重醫德。從醫這么多年來,他始終堅持只開治病藥,不開掙錢藥,只做必要檢查,不做創收檢查。李視病人為朋友,把患者當親人。有的病人家里困難,拿不出全部醫療費,他就帶領同事為病人捐款,有的外地病人住院就餐不便,他就讓妻子為他們送來飯菜。為此,不知多少患者流下了感激的眼淚。曾經有一位68歲的老人因肝硬化引起胃部大出血,李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硬是精心守護了兩天兩夜,直到病人轉危為安。事后,家屬給他送紅包,他拒絕了;家屬請他吃飯,他謝絕了。二十多年來,李為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他的醫德醫風也感染了每位患者。一塊塊牌匾、一面面錦旗、一封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從四面八方送到了他的診室,他本人也先后榮獲鄭州市優秀共產黨員、鄭州市文明市民等光榮稱號。面對如此多的榮譽和稱贊,李只是淡淡地一笑,說大家越是相信我,我就越是要做得更好。
雙崗奉獻 不計回報
XX年元月,在xx區開展的在職黨員“星級評定”活動中,李居住的中安街社區黨支部建立了“同心家園”,為特長黨員設立工作室長期服務居民。得知消息后,已是區人民醫院黨支部書記的李主動要求社區為自己設立了“李一生康健義診室”。雖然工作繁忙,但李仍盡可能多地抽出時間到工作室義診。時間一長,來找他的居民越來越多,不少居民還專程跑到社區詢問李大夫的義診時間。了解到這種情況,李主動與社區協商,每周一、三、五在醫院坐診,只要沒有重要的行政事務,每周二、四、六盡量抽出半天時間到社區服務。直到現在,李還堅持著這樣的日程安排。今年“七一”表彰會上,李被區委評為xx區“十佳”社區共建在職黨員。
事業為重 理解為貴
作為一名醫生,李為一個個病人解除了病痛,把一個個危重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但作為一名父親,他沒有時間照顧兒子;作為丈夫,他沒有時間陪伴妻子,甚至在妻子生產的當夜他還在外出診。李父母已年近古稀,母親患腦血栓多年。他一直很想抽點時間回家照顧父母,盡點孝心,可總是難以脫身。一次,父親打電話催他回家看看,李一直沒有抽出時間。一氣之下,白發蒼蒼的父親搭車來到了醫院,要看看兒子究竟都在忙些什么。當老人看到李診室外排出的長隊,看到患者焦急等待和痛苦呻吟的場面,看到兒子忙碌的樣子,老人落淚了,他一句話沒說便悄悄返回了。李姐姐、弟弟、妹妹們知道他忙,來看病都不忍心往前擠,怕給他添亂,和其他患者一起排長隊。為了彌補對父母的愧疚,李包攬了父母的生活費和醫療費。他知道父親愛喝酒,就經常給父親買些好酒捎回去,同時不忘提醒父親少喝一點。他說,只有這樣,自己心里才會好受一些。
李說,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自己就屬于病人,只要病人需要,就要毫不猶豫地投入;既然加入了共產黨,就得把為人民服務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人民需要自己做什么,就得全心全意地做好為止。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全區廣大黨員樹立了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