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黨支部書記先進事跡材料(傾心黨的建設心系企業發展)
走進縣新城鎮,有這樣一個私營企業——縣有限責任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年攀升,在州享有盛名。是什么原因使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非公企業,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成為縣的納稅大戶,產業結構調整、群眾致富的龍頭企業?干部群眾說得最多的,是這個企業的
黨支部,是這個企業的支部書記帶出了一支優秀的黨員職工隊伍。
穩定人心壯大隊伍增強組織凝聚力
有限責任公司是縣“老字號”企業,公司前身為縣新城水泥廠,組建于1973年,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這家企業沐風櫛雨,幾度面臨破產和倒閉。在公司組建時,作為在水泥廠成長起來的黨支部書記,通過組織座談、開民主生活會、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后,向董事長和相關部門提出“三個同步”的建議,即:籌建企業與籌建黨支部同步考慮;組建行政班子與組建黨組織同步考慮;布置工作任務與開展黨建工作同步考慮。公司黨支部按照提出的“三個同步”進行了改組。公司改制后,工人身份置換,有些工人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思想情緒,影響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掌握職工的思想動態,抓好對職工的思想教育,積極穩定職工隊伍。
深深體會到,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黨的建設工作在企業遇到新的挑戰。他著手研究制定了發展黨員的目標、任務和措施。在發展黨員工作中,注重把握三個重點(即:把發展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骨干作為重點;把發展生產第一線的優秀職工作為重點;把發展優秀婦女入黨作為重點),采取職工推優的方法,把生產經營中的優秀職工推薦出來,納入黨組織的教育培養范圍。每年定期舉行一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加強黨的基礎知識教育和政治理論教育。幾年來,公司黨員由原來的5名發展到28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9名。公司黨支部先后被州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被縣委評為“黨建示范單位”、“模范基層黨組織”、“文明單位”等殊榮。被縣委評為優秀黨務工作者和優秀黨員,公司黨員王臨喜被授予“甘肅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搭建平臺創新載體增強黨員戰斗力
黨員隊伍整體素質和黨組織的建設水平,是黨組織永遠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直把黨員活動陣地建設作為開展黨建工作必不可少的條件來抓,積極向公司爭取專項資金,征訂《黨建》、《黨的生活》等黨刊和《工廠管理》等,不斷改善公司黨支部陣地建設。為了提高黨員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創造學習型的黨組織和學習型的黨員、學習型的公司和學習型的員工。帶頭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和公司黨組織的學習制度、黨員教育管理制度。認真組織黨員進行學習,開好支委會和黨員大會,研究解決各種問題,不定期組織黨員和員工開展各種類型的知識競賽活動。每年年終,公司黨支部都要對所有黨員進行民主評議,對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好的黨員,分析并指出他們的缺點,耐心幫助他們,指導他們進行改正;對思想和工作表現特別好的黨員,按規定評選為優秀黨員報上級黨組織表彰,并報請公司進行廠內表彰獎勵。他從企業實際出發,把加強黨員教育工作列為黨組織的一項經常性工作來抓。通過經常性教育,切實增強了黨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增強了在企業中的主人翁意識。
在堅持和完善黨組織工作制度和生活制度的同時,積極探索,不斷創新載體,推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制度,開展了“我為黨旗增光添彩”、“共產黨人風采”、黨的知識競賽、慰問困難黨員家庭等聯誼活動和實踐活動,激發了廣大黨員投身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和堅定性,加強了黨組織和群眾的聯系,增強了企業的文化氛圍。同時,積極黨員開展了“服務企業、服務員工、服務社會”為主要內容的“三服務”主題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公司與總寨小學結為長期幫扶對象,每年贈送學習和教學用具,救助失輟學學生,先后向該小學捐贈水泥10噸;幫助修復東山村和南門河村民用便橋一座,向周邊群眾公益性建設捐贈水泥的價值每年不低于10萬元。
率先垂范建言獻策增強企業競爭力
實踐證明,民營企業黨組織,有為才有位,有位才有威。按照這一主導思想,黨支部堅持做到“參與不干預,協商不命令,引導不強制”,以發揮黨員隊伍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為切入點,創新工作方式,積極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卓有成效的工作,逐步取得黨組織在企業內部的政治核心地位。在工作中,帶動公司黨員職工主動把黨支部的號召轉變為各自的自覺行動,加班加點,愛崗敬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時刻為公司生產經營著想。無論出現何種異常情況,公司黨員總是沖在最前面,最能吃苦,最有活力的也總是共產黨員。公司產品銷路不暢,內外欠款居高不下,企業生產舉步維艱、職工留不住的情況下,公司支部書記同志與支部成員王臨喜、李逢源、陳建軍等帶頭抵押自己的車輛及房屋為企業貸款。他及時組織黨員開展了“四最三比一提升”主題實踐活動(共產黨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