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杖上的歌者 ——記晉城市康復醫院小兒科主任張敏勤
拐杖上的歌者
——記晉城市康復醫院小兒科主任張敏勤
正值花季,他失去了左腿,從此拄著雙拐高唱出一曲自強不息的奉獻社會的人生之歌。這位拐杖上的歌者,因其突出業績先后被授于“省自強模范”、“市自強模范”、“十佳青年崗位能手”、“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他所經管的康復門診多次被評為“先進單位”、“殘疾人之家”。
1996年,張敏勤身懷晉東南衛校以及和平醫院給他的真才實學遠離故鄉--------平順,落戶晉城市康復醫院,這一干就是8年多。8年來,他回家不夠8次,晉城成了他的第二故鄉,康復醫院成了他溫暖而親切的家。他主治兒科病。兒科是一門復雜的臨床學科,診療難度極大。治療上也須小心謹慎。張敏勤在醫術上精益求精,把兒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臨床治療發揮得無可挑剔。他的中西醫結合療法,對兒童積食、厭食、腹瀉、高燒等癥狀,療效顯著,省時又省錢。送走一個患兒,又迎來一個病兒,重復望聞問切對癥下藥等單調而嚴謹的過程,一天下來,渾身就像散了架似的,那支撐著身體的右腿,更是說不出的難受,但只有甜蜜。他把別人用來看電視、聊天的時間都用在為之鐘情而奮斗的兒科事業上。借著燈光,他捧著厚厚的醫書,啃上幾口,不斷給自己充電、輸血。八年來,經他親手診治的患者高達30萬人次,治愈率90%。他以高超的技術和博大的愛心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久違的笑聲,漸漸地他得到了社會的承認。誰家的孩子病了,了解他的人首先想起的是他。不知道的人也會指點說找康復醫院的小張大夫……
某單位一位職工的孫子患“病毒性腸炎”,大醫院跑了幾次,孩子病情不見好轉,急壞了一家人。有人介紹說到康復醫院找小張大夫。他們抱著一試的態度來到康復醫院,經過張敏勤的獨特治療,終于痊愈了。患兒家長由衷感嘆:真了不起!
家住五樓的一個孩子晚上十一點突然高燒,家長急打電話給張敏勤,他二話不說,拄著雙拐就上了五樓。可想而知,這是多么艱難的事,但看到高燒的孩子能安靜的睡下,張敏勤笑了。他就是這樣,不論刮風下雨,路途遙遠,隨叫隨到,熱情上門服務。百姓們贈送錦旗或寄感謝信表達心中的敬意,沁水一家長在信中說:張大夫救了我們的孩子,我們給孩子起名叫“慕勤”。
愛拼是敏勤的個性。康復醫院深層次改革管理體制,投資承包康復門診,實行自主經營,張敏勤認為這種體制把經營權和責任感統一起來,風險效益一致,適應了市場競爭,是挑戰也是機遇,必須拼一拼。院辦經過各項指數的綜合審評,最后正式任命他為門診部主任。當時,門診部剛重修開業,困難重重,許多人擔心他撐不住,打退堂鼓。但他認為,既然承擔了就要做好,他詳細而認真地分析了醫療市場發展形勢,制定了依托按摩拓展康復立體交叉發展模式,建立了相應的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強化醫務管理,狠抓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基層關心職工生活問題,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職工們比、學、趕、超極大地提高了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益,形成“六心、七聲”等嶄新的服務模式,社會影響力迅速擴展,外地患者也慕名前來,通過精心治療,頑固性椎間盤突出、頸肩腰腿痛、冠心病、糖尿病得到了有效的康復。中風偏癱、外傷截癱、小兒腦癱、骨折后關節攣縮等疾病經過先進的pt、ot康復訓練也不再被成為“頭痛”的疾病。患者朋友們贊譽門診衛生整潔,手法嫻熟,服務一流,認為終于找到了康復的圣地,堅信希望就在這里。同時經濟效益逐年攀高,XX年創下了80萬元的記錄,使門診40%的殘疾職工享受到平等、參與、共享的權利,平均每月工資800元以上,超過了健全職工的工資,而且殘疾職工的半邊天都是健全人,過上了幸福小康的生活。卓越的成績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他所經管的康復門診多次被評為“先進單位”、“殘疾人之家”。他本人也榮獲省、市“自強模范”的稱號,被市直工委評為“十佳青年崗位能手”,“十大杰出青年提名獎”等。市殘聯也特別贊賞他的敬業精神,把價值XX余元的假肢贈送給他,前殘聯理事長蘇才生拍著他的肩膀說:“好樣的,繼續努力!”但他并不滿足這些成績,用他常說的話就是“醫無止境,學須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