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崗女職工事跡材料
,今年41歲,原是糧庫工會主席,~年11月應聘于xx縣總工會順達服務中心經理。她與所有人一樣,曾有過美麗的遐想、美好的憧景和燦爛的人生構想。但隨著全國糧食系統全面改革,XX年9月2日,她也沒逃脫下崗的命運,崗位上的輝煌都成了過去。真是禍不單行,同年10月她又離異,獨自帶著5歲孩子生活。精神上的打擊和生活上的拮據,使她更加迷茫和苦惱,無助、無望、無奈占據了她的整個心靈。她不知流過多少次眼淚,為了尋求新的就業門路,就四處托朋友找工作。由于受舊觀念影響,天天圍著國有企業或事業單位轉,加之年齡大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在這期間,為了生存,她倒賣過河蟹,在飯店打工,賣過青菜,其中的辛酸不言而喻。
下崗無情,黨有情,求職無路,黨指路。~年5月,她聽說xx縣總工會免費為下崗職工舉辦再就業培訓班,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參加了學習。通過學習,她明白了,下崗分流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失去工作對一個人來說,雖然很痛苦,但不能就此消極、倒下,而是要樹立新的擇業觀、價值觀,要向南方修鞋匠、補衣女那樣,走自己的路,找自己的市場,重新揚起再就業的風帆。漸漸地,她逐步從迷茫中來,她不再為是否能進國營單位而奔波,也不再為沒有門路而悲觀,她要靠自己一雙勤勞的雙手改變生活。
~年10月,她來到了縣總工會,在縣總工會有關領導幫助支持下,她應聘于xx縣總工會順達服務中心,創辦了順達職介所,場地由縣總工會提供。剛開始,她沒錢做廣告,就自己沒日沒夜地穿梭在企業和職工之間,逢人就講,見工廠就進,不到半個月時間,走遍了50多家企業,搜集用工和求職信息110條,為30名下崗職工找到了工作,消息一傳十,十傳百,每天到職業介紹所登記信息的用工企業和單位越來越多,下崗來求職的人員也越來越多。
有過下崗經歷的她深知,下崗職工生活艱難,找一份工作不容易,作為牽線搭橋的職業中介機構,應該多為他們著想,讓他們感到滿意、放心。為此,她建立了以嚴、細、實、快為主要內容的服務體系。嚴就是嚴格執行低收費,對盤山縣下崗職工不收費;細就是一切為下崗職工著想,為他們的衣食住行提供便利;實就是用工信息、求職信息必須準確無誤,應聘人員不到崗堅決不收費;快就是只要不挑不揀,當天上崗。本著這套體系,在介紹用工單位的時候,她十分謹慎,效益不好的企業不介紹,來歷不明的招工不介紹,不正當的職業不介紹,嚴格把好職介關。有一次,xx縣下崗女工韓玉鳳來到職介所,周志娟告訴她:“這是縣工會職介所,對xx縣下崗職工不收費”,這位女工還不屑一顧地認為哪有天上掉餡餅的。當她真正上崗并掙得第一個月工資,并來到職介所答謝時,見她還不收費。使她真正相信政府機關有辦實事的人,黨和政府沒有忘記下崗職工。通過這件事使xx縣順達職介所在社會的誠信度越來越高,xx縣總工會也被諸多下崗職工認可為是自己的娘家。
她應聘順達服務中心后,通過深入各用工單位和接觸大批下崗職工,深深體會到大多數下崗職工年齡偏大,工作難找,無技術,再就業困難。為真正使大批量安排帶動下崗職工再就業,她冥思苦想,多渠道、多方位尋找出路。為此,她走訪了、等多家工藝品廠,經過考察協商,她與某手工藝廠聯合搞羽毛工藝品制作,順達羽毛工藝品制作坊于~年元月正式開業。在沒有場地的情況下,利用縣總工會會議室對下崗職工進行手工業務培訓。為把工藝品推銷出去,她三番五次跑,起早貪晚。有一次,她從返回已經很晚,見女兒在幼兒園大哭時,她的心都碎了,可她轉念一想,她的努力會給那么多下崗職工有個穩定的工作,又給她增添了一份創業的信心和勇氣。還有一次,為了做一個小動物的模型,她進行多次試驗,用手擰螺絲都擰出了泡。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的努力下,她成功了,目前她的工藝品制作坊運轉穩定、良好。現已舉辦培訓班5期,培訓人員達110人(次),現在從事羽毛工藝品制作的達77人。同時輸送下崗職工到各培訓中心學習電腦操作、汽車修理、廚師、面點、美容美發、按摩等,許多下崗職工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了上崗技術,目前已有220人經過培訓走上新的工作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