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老總、公司董事長事跡
乘風破浪會有時 直掛云帆濟滄海
——記湖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第一章 幾多滄桑
群岱疊翠,蘊富藏寶;漢水不息,飛蛟騰龍。這里坐落著一個古老的縣城——鄖縣。
鄖縣屬秦巴山地東延余脈,漢江河谷地帶,是老、少、邊、窮庫區。由于經濟基礎差,底子薄、工業起步晚,以及山區自然、交通條件的制約,無論從全縣經濟還是人民家庭經濟的角度看,這仍然是一個十分貧困的山區縣。但就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卻閃爍著一顆耀眼的工業之星——湖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原名鄖縣化工廠,始建于1970年,是國家定點生產民用爆破器材的企業。在建廠的第一個十年間,同許多中小企業一樣,用工業小作坊式的生產,吃著國家計劃經濟的大鍋飯,安安穩穩地渡過了這一個十年。然而國家的經濟改革剛剛開始,它首先受到了沖擊。
1980年,是公司悲慘的一年。那一年,土法生產的炸藥幾乎到了生命的盡頭,技術的落后,經營的不善,使它瀕臨關門。炸藥,可以逢山開路,卻連最基本的東西都失去了,那就是威力無窮的炸藥竟不能保證化工廠兩百多人的肚皮,全廠干部職工到處找活干。在水廠建筑工地:酷烈的太陽,裝滿了土石的板車,面色陰郁的鄖化人,挖一方土可凈賺五大毛錢。在這出賣勞力的人群中我們看見了一個青年人:他,中等身材,冷竣的面容,在休息的間隙手扶鐵锨,凝神沉思。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同志,當時他只是工廠的團總支付書記。一幫青年悄悄地走近他的身邊,問他在想什么,他只是簡潔地講了兩個字:悲哀!是啊!世上悲慘的事情再也沒有比走到山窮水盡處更悲慘的了。人們常說車到山前必有路,但柳暗花明之路到底在何方?鄖化的每一個人都在思索這一實實在在的問題。一些人不堪其苦,三十六計走為上,而更多的人還是選擇了留下,那些留下來的成了企業歷史的真正見證人,這其中就包括了。
在1985年~1991年間,工廠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銷售收入從84年的282萬元躍為1000萬元,91年實現利稅175萬元,總額為鄖縣第二,人均上交利稅居全縣第一。
也許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1992~1996年,工廠盲目擴張,新建沖壓車間、導火索生產線、炸藥生產線、兼并十堰市神龍制藥廠等等,出現了一系列的決策失誤。96年當年虧損近700萬元,累計虧損已達1300多萬元,負債5000多萬元,企業資不抵債,人心渙散,已經到了破產的邊緣。
第二章 柳暗花明
1997年,縣委、縣政府經過深入的考察,果斷地采取了措施,在組織考察和全廠干部職工的一致推薦下,時任公司副總經理的被推上了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經理的位置。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攤子啊,幾千萬元的債務,工人只能領70%的工資,欠發職工多年的營養費。頓時,他感到肩上壓上了一副沉重的擔子,但他沒有退縮,知難而進,在企業內部采取了穩定為主,發展生產,擴大銷售等一系列舉措,當年就實現了減虧300萬元,到,企業已經開始盈利,盈利219萬元。
,鄖縣進行企業改制,公司被列為首批實行改制的企業。一時間,許多企業內部為爭奪領導權,拉幫結派、爾虞我詐,應有盡有,而公司的改制是最為順利的,沒有一個人報名與競爭,這在全縣是絕無僅有的。縣總工會主席在改制結束后,感慨萬千:鄖縣沒有一個企業像這樣。這也許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但熟知公司的人一點都不會奇怪,是因為他在公司當總經理五年間的經營業績有目共睹;是因為他樹立了崇高的威信;是因為他的人格魅力被大家所認同。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人的心目中就是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