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教師黨員事跡材料----竭忠盡智傾心特教事業
我1989年參加特教工作,1997年入黨,23年來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承擔著耳聾、智障兩類教育的主要學科教學工作和副班主任工作,并兼通訊員等工作。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多年如一地作著默默的奉獻,用樸實的行動驗證著一位老黨員對特殊教育事業矢志不渝的忠誠。
一、政治信念堅定,思想素質好
我是有十四年黨齡的老黨員,對黨組織有著深厚的感情,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能夠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各項方針政策。在各項工作中,不論分內分外都能服從分配,并積極想辦法、提合理化建議,主動參與并全力支持各分管領導的工作,團結協作能力強,表現出很強的組織觀念和集體榮譽感。教學工作熱情飽滿,關心殘疾學生、尊重學生家長,從思想上和生活上給弱勢群體提供無私的幫助。多年來一如既往地以全心全意為殘疾學生服務為宗旨,為人正直,做事干練,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大局意識。
二、專業技能精湛,育人效果好
我是第一個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對各類殘疾教育有系統的理論知識,加之二十多年的工作閱歷,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學校總是把最艱巨的教學任務交給我。xx年春季,校領導讓我接培智一年級數學,因為當時這個班是全校學生最多的班級,學校想從一年級開始打好基礎,以便樹立樣板,為今后招生工作做宣傳。當時我教聾八年級數學,那個班也是從中年級半路上接來的,經過三年艱辛的補差工作,剛剛理順到能齊頭并進了,很舍不得交出去。但當時生源情況已明顯顯示出智障教育將成為這所學校的主體。在抉擇面前,我想到自己是黨員,要以特教事業大局為重,無條件服從是我義不容辭的義務。接手這個班給我帶來許多新的挑戰,班上十一名學生中,有一名自閉癥、兩名多動癥、兩名腦癱、兩名先天愚、一名遺傳原因智力低下、一名嬰兒時期抽風導致記憶力低下、一名染色體變異而體能極差的。這樣大的個體間差異讓集中授課淪為形式,個別輔導成為最有實效的策略。但是在四十分鐘的課堂上對十一名學生實施個別輔導,課堂教學會是什么樣子,是可想而知的。只有盡快將個別輔導同化為集中授課,才能走上正常授課軌道。我結合以往多年積累的關于各類殘障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和康復訓練、問題學生行為矯正方法,分類制定了個別輔導方案和總體階段性目標,讓各層面學生相互牽動共同提升,經過實施過程中的不斷調整優化,成效顯著。一年半后就理順到有六名一類生了,而且多動癥學生也能安靜地坐下來,不僅不干擾別人學習,還能機械往復地寫數字了。這時候班里又來了一名腦癱孩子雨欣,她之前沒上過學,一直在外地接受康復訓練,家長認為訓練不見效而選擇讓她回來入學。在參觀了各班級后,家長和孩子都執意要求就讀于我們班,否則就不入學。我們班當時已經三年級了,而雨欣在外地康復期間根本就沒上過文化課,她連拿筆寫字都不會。接受這樣的插班生對數學學科的挑戰最大,但我是黨員,要盡心盡力地為每位殘疾孩子服務。這個孩子家境好,加之入學時年齡已偏大,而且肢體有殘疾,手部無力,以往的康復經歷中養成了懶散習慣,不把學習當回事,上課時不會聽講,不肯寫作業,不回答提問,就來與她單獨交談,都三緘其口。我知道遇到典型個案了,依據對腦癱兒童教育的研究經驗推斷,她智力程度該是班里第一梯隊的,她目前的問題是出在心理上了,必須與家長聯手,才能開啟她學習潛能。我在心中制定了三年目標,課堂上對她嚴格要求與提供參與機會相結合,絲毫不降低標準;每天她奶奶來接送時,都幫她分析孩子情況,激勵她相信我的判斷,別放棄,只要幫孩子改掉懶散習慣,她就一定能行,并在家庭輔助教育方法上給予切實可行的指導。在家校聯手培育下,一年后,孩子真的有了巨變,成了班里的一類生,性格也開朗隨和了,笑容多了,課間也常常能聽到她與同學交談了。至今她奶奶對我都有特別的感情,每次遇到,都會向我說許多心里話,關于孩子未來的設想,還有她個人事業發展的話題。
就在這個班被同事默認為出公開課的示范班時,領導要我接聾五年級。校長懇切地說:“這個班學生對數學厭學,如果不做人事調整,學生就會陸續輟學了。現在全校只這一個聾班了,不想看到這個班解散。”我知道自己把那樣一個智障班的數學理順到目前程度付出了多少心血,但考慮到特殊教育的對象是三殘兒童少年,如果唯一的一個聾班解散了,我們就成培智學校了,直接影響到普九成果。再想想這些才十一、二歲的失聰孩子們,流入社會不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許多負面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原本殘缺的人生大概會逆轉得更不幸。接下這個班注定了要接受各方面的壓力,除了數學基礎差,孩子們因厭學而抵觸本學科老師成了最大的困擾。他們連乘法口訣都背不完整,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不會算,更不要說四則混合運算了。數學基礎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補上的,面對厭學的劉爽、桐桐和學困生姍姍,還有經常以病假為借口在家長休的麗麗,我感到這個班的數學課已經無法正常進行課堂教學了。無奈的局面中總該找到出路的,我仔細研究了教材體系和本冊教材內容,選了與舊知識聯系不很密切的一個章節先學,要求學生課堂上必須全體參與聽講,并不時地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刺激他們不得不集中精力聽課,課后有針對性地個別輔導。在授課進度上也進行了適當調整,給所有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困生也看到希望,同時在輔優補差上下功夫,讓優等生馬雁云一路領跑全班。漸漸地學生將學習數學轉化為了一種精神需求,劉爽和姍姍回家后總是不停地做數學題,盡管她們做得慢,但她們的學習勁頭讓他們家長欣慰,這些靠打工養家的家長,不時地打電話或到學校來詢問某類型數學題的解題方法,給了我很多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