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教授的先進事跡材料范文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事跡材料,僅供參考!
松花江水體嚴重污染,黑龍江省哈爾濱市300多萬城區人口停水,4天后實現供水;
太湖藍藻暴發,17個小時后自來水異味消失;
廣東省北江流域發生鎘污染,3個小時后形成治理方案
……
這些城市供水危機能夠如此高效地化解,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張曉健。幾年來,他就像一名特殊的消防隊員,先后十多次奔赴重大水污染事故現場,為數千萬居民第一時間解除用水危機。這讓他獲得了“清華制造的治水大師”的贊譽。
成功化解用水危機
除嗅專家名揚海內
作為城市應急供水領域的領軍人,張曉健被公眾所熟知還是因為XX年成功處理無錫用水危機事件。
XX年6月2日,《無錫日報》頭版刊登了《感謝你,除嗅專家》的文章,讓無錫人記住了這樣一位城市英雄,也向張曉健表達了無限的敬意和謝意。
提到太湖,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太湖美,最美太湖水”,然而在當年5月,一場大規模的藍藻暴發使得太湖水質嚴重惡化,當地技術部門采取了一系列應急措施,但均未能奏效。
危機爆發的第三天,5月31日中午,張曉健接到了無錫市的求助電話,他放下電話后,拎上包就上了飛機,當天下午就趕到了無錫。剛走下飛機舷梯,他就給在場的人打了一針強心劑:“我有信心讓無錫市民盡快喝上清潔水!”
張曉健的信心不是沒有來由的,對于他來說,自來水發臭的成因其實并不難分析,關鍵的是必須找出致嗅物質,并將其全部去除。
張曉健說,水體污染后,自來水為什么一下子這么臭,味道這么大?是因為天氣比較熱,水位低,造成水體缺氧。水里就出現大量的致嗅物質,包括厭氧的微生物、藻類尸體分解的產物等,而無錫采用國內常規的水處理凈化技術,無法應對致嗅物質造成水的味道問題。
“應對措施就兩條:一是盡快搞清產生嗅味物質的種類和含量;二是完善凈水措施,盡快完成除嗅技術。”張曉健迅速與無錫市方面的專家會合,討論制定解決方案。
事實上,在張曉健來無錫之前,無錫市相關技術部門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他們借鑒松花江硝基苯污染中所采取的利用粉末活性炭和高錳酸鉀氧化劑的手段來去除嗅味,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問題在哪兒?張曉健抵達無錫之后便和助手直奔自來水廠,一頭扎進了水質檢測中心的實驗室,了解情況、取樣、試驗。從晚上7點開始連夜開會,制定了方案。
“會議開到12點有了方向。”張曉健果斷地決定對高錳酸鉀和活性炭投放工序進行調整。方向確定之后,張曉健馬上開始做實驗。“到了凌晨4點基本有了數據,到早上7點40分,得到第三批的最后一個數據,所有特定的項目都達標。”也就是說,工藝取得成功。
無錫市的水廠立即按照張曉健制定的方案進行調整。無色無味的清水從水廠汩汩流出!
無錫市民重新喝上了安全的飲用水,而張曉健卻整整瘦了三公斤。
從管道工到名學者
人生角色實現轉變
“我也曾經是一名工人。”采訪中,張曉健毫不掩飾自己的出身。1968年,初中畢業的張曉健被分配到北京焦化廠做了一名管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