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校長的先進事跡材料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事跡材料,僅供參考!
盲人能干啥?平鄉縣特教學校校長穆孟杰給出了答案——自立自強、關愛盲人、奉獻社會。5月25日,省總工會作出關于授予穆孟杰“河北省五一獎章”的決定。
穆孟杰,1965年出生于平鄉縣東辛寨村,自幼因患視神經萎縮癥而導致雙目失明。經歷著上天對自己的不公,體會著周遭對自己的歧視、冷漠和捉弄,聽到父親絕望地讓他認命,兒時的穆孟杰內心吶喊著,毅然拿起一根竹竿,背著幾十個玉米窩頭,勇闖天涯。“如何改變社會對盲人群體的歧視和奚落,唯有自強。而何以自強,那就是掌握一技之長。唯有如此,方能殘而不廢。”從13歲那年開始流落他鄉,他獨自流浪、乞討、學藝,徒步十幾個省,歷經磨難,在18年的“一根竹竿闖天下”中,練就了吹拉彈唱、說書講道、針灸按摩、點穴治病的立身絕技,14年來辛辛苦苦積攢下百萬家財。
成功挑戰命運的穆孟杰,由切身經歷想起那些像自己當年一樣的孩子們。起初,他在自己家中收盲人孩子,但一年之后,家里就盛不下了,他決意辦一所盲人學校。理想付諸行動,一如小時候的立志逐夢,絕不是一片坦途。辦學手續、征地事宜、校園建設,每一環節都是接踵而至的困難。憑借罕有的執著和滿腔的熱誠,最終,1999年9月19日,穆孟杰投資125萬元、占地15畝的平鄉縣特教學校破土動工,并于次年8月25日正式開學。目前有4個教學班和1個盲人按摩中專班。按照國家規定盲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開齊各門功課(包括語文、數學、盲文、社會、思想品德、自然、體育、音樂、盲人電腦)。現在60多名學生在這里學知識、學技能,年齡從十幾歲到五十幾歲,大多來自農村貧困家庭,不但不用交學費,就連生活費也由學校包了。
盲人不同于其他殘疾人,他的一舉一動甚至吃飯都需要別人的幫助,需要他人的關懷。有些盲童在進入學校之前沒有接受過任何教育,這時就要在教學當中打破常規,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所以穆孟杰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怎樣用盲杖,怎樣走路的歌謠,教給他們,然后再反復地練習,一般來說半個月就能學會走路和使用盲杖。20歲的楊亞棒是衡水深州人,因為自小半盲,求學的經歷到12歲時就此打住。12歲至15歲,楊亞棒獨自在寂寞和遭人奚落中度過,“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里”。15歲時,通過媒介獲知平鄉有個穆孟杰,楊亞棒在父母帶領下慕名前來求學。四年求學生涯,楊亞棒掌握了按摩、盲文和音樂等技能。XX年,畢業后的楊亞棒在北京做了按摩工作。“每月的收入3000多元,不僅養得住自己,去年回家過年時,還花了6000多元給姐姐買了筆記本電腦。”
“這就是我最希望聽到的消息,從他們的境遇改變,看到了我創辦學校的成效。”在穆孟杰看來,盲人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通過掌握一技之長,不僅不再需要他人的施舍,自己反而可以幫助別人。XX年里,230多名從農村來的特教學生在這里直起了腰,他們中有的在北京、石家莊等地開按摩診所,還有的和一些演出團體簽了約。5月20日是全國助殘日,在邢臺市殘聯舉辦的殘疾人文藝匯演中,穆孟杰師徒四人自編自演的河南墜子書《贊美共產黨》,作為壓軸節目出場,贏得滿堂彩。“看不見常人世界,還不是最壞的事;體驗不到世間溫暖,才會給這些孩子帶來終生遺憾。”穆孟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