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學生村官先進事跡范文
XX年9月,寧夏首批100名大學生村官上任。馬琰是其中的一個。馬琰,畢業于寧夏大學政法學院,作為“三支一扶”志愿者,經過2年實習,由吳忠市委組織部推薦,經報名考試合格后,成為一名女大學生“村官”,現任紅寺堡團結村村主任助理。
滂沱大雨“濕”透了25歲女大學生的心
做了兩個月的思想準備,當車停在一灘泥濘之上的平房門前時,馬琰的心還是涼了。
XX年9月20日,那天天陰的厲害。滂沱大雨稀里嘩啦地下了一個多星期,石子兒路面都被砸了一個個小水洼。當地村民都已經套上棉襖了,但馬琰不知道,只帶了幾件這個季節里城里人穿的長袖體恤。
暫時能騰出來的只有一間平房,里面只有一張木床和一個爐子。連著一個星期,馬琰都借住在好心的同事家里,每天早晨冒雨走二十分鐘到村部,然后跟著村干部熟悉村落、環境、村上的資料。
紅寺堡團結村是個大村,一萬多戶移民分散在16600畝的土地上,連待了6年的村干部都認不全所有村民。村長說:“你先熟悉路吧。”
大學時,馬琰認路鬧出過笑話。小時候只騎自行車玩耍在城市里,沒坐過公交車。考上大學后,第一次到校,坐車就坐反了。之后還常坐,常反。有一次班里過圣誕節,馬琰拿著班費去采購,等回來時少買了100個氣球。老師問:“為什么?”馬琰低著頭:“坐了好幾趟公交車,走錯路,剩下的錢用來打的了……”
女孩子方向感差。村里的路聽說修了兩年了,還是一下雨就澇。天晴的時候路更辯不清:曠天闊野里,村民的房子一模一樣,草垛也一模一樣,可能幫助辨認的除了房子,就只有太陽了。后來,馬琰學會了觀日。隨便站在誰家的地頭兒上,她都能找到回村部的方向。
可每當日頭漸漸落下去的時候,心里也慌得很。農村的天地是廣袤的,但到了夜晚,這廣袤就變的荒涼、難以言說的恐怖。想家。
常回家是不可能的,來回一次好幾十塊錢,不說;工作繁忙的也不允許人脫離。在農村辦事有這么個程序:誰要到鎮上辦個低保、買個農用機車,都要到村部開個介紹信,寫個便函什么的。農民沒有午睡習慣,也不講究周末,常常在中午她正夾筷子的時候、周六正照鏡子換漂亮衣服準備回家的時候,敲門。
村民卻也樸實。有一回周六,近中午,馬琰一個人坐在村部門口望著誰家院子里的孩子玩耍,自己跟著憨笑。一個農村老奶奶給她端了碗蒿子面,謝謝她上次幫她孫子從城里帶回來的“奧特曼”。“老看你一個人沒地方吃飯,這面我少放點醬油,你吃去。”
馬琰終于第一次哭了,放聲大哭。就這樣,常有人叫她去家吃飯,常有村民請她幫忙,漸漸地,馬琰覺得這塊土地居然一點兒也不生分了,還親近。
語言障礙“激”得城里女子出口成“土話”
馬琰是個讓人喜歡親近的女子,瘦矮個兒,短發,常笑,牙齊,戴副細框眼鏡。首批分配到紅寺堡鎮上的大學生村官,加她一共3個。平常在村上待三四天,鎮上有事還要去幫忙。
紅寺堡是個扶貧移民開發區,聚集了寧南7縣的貧困人口,集中了寧夏各地方言。連鎮上的干部都沒有人說普通話。所有人各說各的“土話”,還十分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