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佳中學班主任事跡材料
*滄海尋詩,用flash做遮罩效果,屏幕畫面呈望遠鏡中帆船出沒的效果。請同學們揚帆遠行,去詩海尋珠,閱讀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的詠志詩來激發學生的壯志豪情。
*折桂問月,以中秋為例,其余花開之良辰皆可適用。須折桂一枝,清茶一壺,用動畫做月影東軒之情形,用月字聯句。以此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網上游春,暮春三月,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古箏伴奏下白居易的憶江南詞從水中升起,愿不愿意一起神游江南?以此激發學生吟詠祖國河山的熱情。
二、通過詩意的閱讀活動開展班級德育活動——蓮之味
周樹人在斜陽的縷縷柔光掃過弄堂小巷的時分開始拾取他兒時散落在故鄉的片片落英。這落英里有一個名字——三味書屋。三味乃詩書、史書、諸子百家之味也。時光靜靜的走過了一個世紀,無論是周樹人還是其他學貫中西之路的碩師俊彥都已成了歲月美麗的背影。一百年后的今天,我給這間有很多窗子的現代化教室,起一個古意盎然的名字:四味書軒。我嘗試通過一系列的閱讀和講座交流活動指導學生體會書有四味:冬有梅的詩韻,雪的忠魂——氣節;春有愛的玫瑰的芬芳——愛心;夏有蓮的哲思滿塘——哲思;秋有桂的月神花雨,史家離騷——史書。在班主任的指導閱讀下學生會依稀聽到文天祥的零丁洋里,王冕的墨池邊,史可法的梅花嶺上梅花綻放的聲音:“逢雪寒花方怒放,枝枝盡向長天橫。氣節凜凜勵后輩,滿耳只聞激越聲。”那激揚文字,那淡淡的味,清遠的香會靜靜的流向他們靈魂深處,在那里縈繞低吟:“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許那滋味在他們品過許多年之后,在時窮國難之際,異國守望之時,會驀然憶起體認梅花霜雪的華夏精神,會懂得“位卑未敢忘憂國”,會懂得“鐵肩擔道義”,會承繼民族的梅雪傲骨在天地間錚錚作響。
三、借助網絡和西方多元智能理論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風舞荷塘
悠悠華夏,源遠流長,問誰留楚佩,弄影中州?余秋雨說河南是華夏文化的門檻,中州這塊厚重的熱土中埋藏著的近九千年的七音笛;三千年的編鐘、青銅鼎、甲骨文······怎樣引導學生了解家鄉文化的厚重與優美,按照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孩子有多種能力,應該參考孩子的喜好來培養孩子的能力。那么我們為何不根據學生的音樂愛好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呢?于是我組織在我的班級成立了拿云詩社在學習的過程中以詩社師樂表演為平臺開展道德教育。和同學們把舞臺搬進校園,走進課堂,用一臺臺精心編排的演出讓詩音琴韻和榮辱觀教育珠聯璧合,讓學生在游戲吟唱表演的點滴中捫敲道德花園的門扉。因此我衷心希望能有機會在教學的園地能在大家的幫助下努力守望荷塘,只要耕耘不懈終有蓮蕊露首之時,到那是定會滿塘清香陣陣,襲人心醉,讓孩童們將祖國相傳千年的興觀群怨,憂國憂民的荷之清韻代代相傳:
撫琴長吟兮,植荷田田。
詩芬校園兮,清韻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