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佳中學班主任事跡材料
教書十六載,風雨兼程,一路上尋尋覓覓,一路上癡心不改。期望借助網(wǎng)絡與多元智能引來倉頡山上蘊藏千年的清泉來耕耘未來;嘗試用詩經(jīng)、楚辭的千古風流;古詩、樂府的葳蕤華彩;唐詩宋詞的遺世清韻來筑一座可窮千里目的高樓,讓學生能信步登臨,能閱讀悠悠千古,望盡天涯路,而終于能為延續(xù)這種文明而衣帶漸寬終不悔。回眸處,杏林詩琴,桃李依稀:年年創(chuàng)新,歲歲班頭,澆灌詩花別樣嬌;數(shù)個課題,十篇論文,六冊文稿,教與研并蒂,植蘭九畹春意鬧守望在杏壇半畝詩的荷塘許多感懷盡在詞中:《江城子守望荷塘》半畝荷塘清如鏡,育詩文,撫瑤琴,興觀群怨,小荷自亭亭。求索聲聲長在耳,讀離騷,憂黎民。劍舞龍泉網(wǎng)上鳴,唱蓮歌,詠性靈,稚詞嫩曲,敲鍵現(xiàn)熒屏。多元啟智書四味,香遠送,數(shù)豪英。在我的心中自己教學的園地便是半畝清清淺淺的荷塘,水雖清淺卻會因引來詩的清泉而暗香浮動——從斫五弦而歌南風的舜帝熱腸中秉承詩樂為民的情懷洗濯青青的蓮子;從杏壇上白衣師者的琴音詩禮中拾取圣人智慧的落英滋養(yǎng)蓮的根藕;從峨冠博帶的屈子行吟里擷取高潔芬芳的詩行、從采菊東籬的五柳狂歌中描摹錚錚傲骨的音符來熏染小荷的新芽······荷塘靜靜,蓮子青青,讓我們靜聽花開的聲音。
一、班主任教學改革的緣起——蓮的心事
耕種荷塘的念頭是源于論語的閱讀:兩千多年前的一個午后,一位峨冠白衣的老人坐在杏壇之上一邊彈琴一邊對他的弟子說:“小子何不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群,可以觀,可以怨。”杏樹落英繽紛,他的弟子們沉浸在藝術的氛圍里體味著師樂濟世的精髓。空靈的琴聲中,子路與顏回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這些年我們過于崇尚外文化,而忽略了甚至遺失了我們的根。人應當詩意的棲居在大地上,當美國的中學生與柏拉圖為友,德國的中學生徜徉在康德的薩爾斯堡的星空,日本的中學生在紫式部的物語與村上的挪威森林間從容漫步的時分,中國現(xiàn)代中學生卻離我們自己的精神文化愈來愈遠。這些年我們在不自覺中淡忘了我們母語中蘊藏著的三千年璀璨文化;淡忘了詩經(jīng)、楚辭的千古風流;淡忘了古詩、樂府的葳蕤華彩;淡忘了唐詩宋詞的遺世清韻。就像馬孔多人遺忘了他們的精神家園。但是,看看我們身邊的孩童,望望我們身后的未來,我們是否有這樣的遺忘的權力呢?因為是教師的緣故,在我的身邊終日環(huán)繞著一些孩童。他們天真、向上,充滿了熱忱和理想。可是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他們感興趣的是網(wǎng)絡游戲武俠、漫畫、卡通。他們精神的貧瘠和作文紙上語言的寒傖一樣令人嘆息、扼腕,而他們是中國的未來。我想我們這些耕耘未來的人是不是能一起挖一方清清的池塘,引來倉頡山上蘊藏千年的清泉來洗濯我們清清的蓮子,培育滿園的月色荷香?我們是不是能聯(lián)手筑起一座可窮千里目的高樓,讓我們的孩童能信步登臨,閱讀悠悠千古,望盡天涯路,而終于能為延續(xù)這種文明而衣帶漸寬終不悔。于是就有了我在我微雨的園地——鄭州四十四中初一四班的古文化熏陶的一次小小試種,希翼能像古人半部論語治天下一般,借古人詩文育班級:
*詩村問茶,采用網(wǎng)上踏青問茶和小扣柴扉的游戲方式,使學生感受祖國山川之美和盛唐詩文精神的豪邁與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