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集體事跡材料范文
一、轉變觀念,提升能力,實施創新發展
集團以改革創新的精神,破除影響和阻礙科學發展的陳舊觀念、僵化思想、慣性思維、過時做法,使思想觀念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能力提升為目的,大力實施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新等,不斷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1、創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首先以“安全、經營、資金”三大風險控制為抓手,通過制度與流程的梳理和完善,逐步建立起以組織結構科學、流程管理順暢、制度設置規范、控制程序精細為特征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在安全管理上,按照 “三二一”管理模式,實施集團安全總監負責制、統一委派制,開展安全“鐵網行動”、“百日安全活動”、安全生產標準化活動等,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強安全、質量等方面的實時監管,使之始終處于受控狀態,確保安全無重大事故發生。在經營上,著重規避源頭風險,實行項目風險評估制度、合同評審和集中管理制度,注重經營品質的有效提升,同時堅決杜絕市場不良行為的發生。在資金管理上,強化資金、財務主管雙集控管理,加強資金全面預算管理和財務電算化管理,擴大網上銀行的覆蓋面,實現集團資金的集中管理、統一調度和有效監控。同時,做好重大投資的可行性研究、集體決策,堅持重大事項產權代表報告制度等,有效規避了投資風險。其次以推行扁平化、集約化、信息化管理為抓手,逐步建立起以組織結構科學、責權利明確、運轉順暢高效為特征的現代化管理體系。規范、優化組織結構,從減少管理層次入手,將集團原來的三級、四級管理逐步轉變為二級管理,堅持直管項目和分公司自營項目占主導地位的發展方向,使直管、自營項目的產值占企業總產值的80%以上。同時,劃清領導、部門職能邊界,按需設置崗位,精干管理職位,明確責權利,加強相互交流和協調配合,提高了公司、分公司戰略發展的協同性,提升了企業運行效率和效益。按照特級資質新標準要求,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建立起以集團本部為核心的網絡與通信系統、oa系統、項目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系統、視頻會議系統,借助網絡管理平臺,實現了對異地公司、項目的零距離實時管控和信息資源共享。再次以提高工程合同履約能力為抓手,加強工程項目管理,制訂并較好地執行了《工程項目管理手冊》,增強了對工程項目成本、進度、質量、安全的控制力,提升了項目品牌和利潤空間。
2、創新承包模式,提高經濟效益。本著加大激勵與加大風險相結合,放開經營與強化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以調動承包經營者積極性、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增強企業發展后勁、提高職工收入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創新和完善承包模式,科學界定責權利關系,實行利益與風險對等,權力與義務并存的經營承包制、風險抵押金制、經濟責任追究制,實施了經濟責任承包、項目股份制、項目模擬法人制等多種承包方式。
3、創新專利技術,提高競爭能力。一是以重點重大工程項目為載體,大力實施建設部、省級科技示范工程、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建筑節能示范工程,近三年,有6項建設部示范工程、8項省級示范工程分別通過驗收,有3項建設部示范工程、4項省級示范工程正在實施中;二是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依托,開展工法、發明專利、科技成果研究,近三年,集團獲2項中國土木工程科技創新最高獎——詹天佑大獎、5項國家級工法、7項實用新型技術專利、1項發明專利、8項全國優秀qc成果、23項省級工法、14項省級優秀qc成果、主編行業標準1項,逐年完善企業技術標準。近三年,招收大中專畢業生268名,吸納社會人才114名,為技術應用、創新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同時,通過技術的應用與創新,有效地促進了工程質量水平的提高。近三年,集團創出國家優質工程9項、省部級優質工程42項、省優秀建筑裝飾工程19項、地市級優質工程82項,獎杯數量保持省內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