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局黨員干部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邱應發小心翼翼地攙扶起癱瘓的葉望明老人,細心地替他擦完身子、換掉被褥,走時悄然放下200元錢。滿頭白發的老人艱難地撐起身來,微笑著向他道了一聲“謝謝”。他對這位老人的照顧,整整延續了17年。
邱應發是武漢市新洲區陽邏開發區財政分局的一名普通干部,20年來,收入微薄的他捐贈錢物達12萬多元,幫助困難群眾1000余人,被群眾親切地稱為“活雷鋒”。
(一)
邱應發今年剛滿44歲,左手背上可見彈片疤痕。他19歲參軍,20歲那年執行任務立功,獲得2枚一等功勛章。1986年退伍后,邱應發回到家鄉武漢市新洲區,成為一名農村財稅干部。
鄉親們說,不管干什么,邱應發的所作所為都透著一股子軍人作風:家住陶山村的葉望明老人癱瘓多年,老伴也年邁多病,邱應發得知后,每月背著大米,拎著魚肉,帶上數百元的生活費,給老人送去,并為老人喂飯、清洗、干農活;老戰友林金芳突患胸腺瘤,生命垂危,邱應發連夜奔走,自己拿出1萬元,又招呼80多名戰友捐款,把林金芳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張店鎮團強村的小學校舍在一場暴風雨中坍塌,邱應發赤腳踩著爛泥路,第一時間趕到學校,把僅有的5000元存款遞到村干部手里說,孩子讀書要緊;年幼的葉家兩兄弟因父親去世、母親不辭而別,生活窘困,讀不起書,“不能讓孩子輟學!”邱應發說到做到。多年來,邱應發共資助了9名中學生和6名大學生。
很少人知道,邱應發每月僅1000余元工資,妻子下崗,生活并不寬裕。談起這些,妻子吳素珍雖不無抱怨,但更多的是理解和感動。
(二)
邱應發的老家陶山村丘陵多、耕地少、打井難,是一個窮山村。邱應發退伍回鄉后,看到鄉親們每天要到幾公里外去挑水,就找到村干部,掏出一疊錢說,“能不能在村里打口井?”后來,一口直徑1.5米的深水井很快打成,全村805人多年的夢想成了真。激動的村民在井沿上刻下了邱應發的名字。
此后,邱應發又拿出1萬余元,資助村里辦起磚廠和建材廠。由于工廠效益越來越好,陶山村成為附近一帶最富裕的村子。村支書魏輝啟感慨地說,一個邱應發,幫了整個陶山村。
陽邏街新村的易五金左腿殘疾,生活困難。邱應發鼓勵做過木工的易五金辦個鋸木廠,并拿出5000元給他作啟動資金。如今的易五金,已是遠近聞名的百萬富翁。時隔多年,易五金還在感慨,“要不是邱大哥,我可能到今天還在受窮。”
(三)
做財稅工作20余年來,邱應發經手各類稅收款項數以千萬元計,從未出過差錯。同事們評價他,以最嚴格的軍人作風做著最平凡的工作。
一家裝潢公司應交稅款1萬余元,邱應發前去催收時,公司負責人一邊推托,一邊將1000元錢悄悄塞進邱應發的皮包,邱應發嚴肅地拒絕了。他說,“我是國家培養的干部,要對得起自己的職責。”
邱應發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翻得發黃的《財政干部培訓資料》,多年來,他自學經濟學課程,研讀稅務知識,業績評估年年領先,并榮獲全國“財政系統先進工作者”、湖北省“勞動模范”等榮譽。
公益成了邱應發的另一項事業。在他的召集下,7名戰友成立了“邱應發愛心小組”。如今,300多個愛心小組已遍布新洲區城鄉,特困家庭獲得慰問幫扶,孤寡老人得到專人照顧,貧困學生收到定期資助……XX年底,武漢市新洲區慈善會成立,邱應發是發起人之一,擔任監督會長一職。慈善會現已募集資金上千萬元,數千名困難群眾獲得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