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標兵事跡材料
說起,首先給人的印象是他的傳奇經歷。他的傳奇首先是因為“雜”,首先他擔任的工作“雜”,他學的是潛水,進單位以后做過起重工、技術員、質檢員、分項技術主管、工長、工程部長、質檢部長、項目總調、項目副經理、項目經理,給測量、試驗幫過忙,電工、設備方面有什么事大家也愿意與他探討,工程施工的“十八般武藝”都精不好說,至少每樣都能做出點道道來。其次,他的“雜”還體現在從事過的工程種類“雜”,他直接參與或指揮的工程種類有碼頭、船閘、船塢、取排水、道路、橋梁、隧道、市政、沉井、頂管、鋼結構、房建乃至供電照明等項目。再次,他的雜還體現在生活、運動等方面,很多運動項目,他也擅長。電腦、網絡方面他也有所涉獵,還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的傳奇還體現在他的攻堅才能。公司有從未做過的工程種類、從未到過的國家或地區,艱苦困難的工程,總是會想到他,而他也從未違背過領導的要求,三公司第一個掛籃施工、第一個船閘施工、第一個特大橋施工、xx局第一個特大船塢施工,到云南的第一個項目、到第一個項目、到第一個項目,淮江高速公路項目工程上不去調過去搶、沉井有困難調過去搶、滬蘇浙高速工期吃緊調過去搶、xx項目遭遇困難調過去搶。往往一個工程遇到困難就被調過去搶工,扭轉局面理順了又被調到另一個遇到困難的項目,最近7、8年,他幾乎沒有完整的做完過一個工程。
當然,以上還不能完全概括他的傳奇,他的傳奇還在于他做了一些別人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他曾經在一個長江碼頭外面徒手下潛15米打撈鋼護舷;他曾經在寬闊的長江南通段8級風浪中躍進長江救人;他曾經用自制的潛水裝具下到32米深的泥漿里作業近一個小時;他曾用16噸的汽車吊下19噸重的鉆孔樁鋼筋籠;他曾經用8噸的塔吊提升32噸的掛籃底籃到125米高空;他曾經創造了沉井超過兩倍直徑深度糾偏的奇跡。
當然,有傳奇經歷還談不上杰出,工作這么多年,對企業更大的貢獻在于不斷地追求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給企業創造了不少的經濟效
益和社會效益。
技術創新
愛琢磨是出了名的,他總是喜歡琢磨出一些巧妙的工藝來解決問題。進單位沒多久,他就利用一個三噸平板,焊了一個小扒桿,裝上一臺小卷揚機,做成一臺“吊車”,在碼頭上安裝系船柱,安裝橡膠護舷等小型件,既沒花多少錢,又提高了效率;在淮江高速項目他巧妙地把40多噸重的懸澆箱梁現澆段支架整體從左半幅平移到右半幅,不但節約了不少費用,更重要的是節約了近1個月的工期;他在云南元磨高速項目設計了45米跨度的單邊斜拉便橋,總用鋼量不到3噸,解決了4號墩混凝土澆筑的問題,該橋得到北京理工大學一位教授的盛贊;也在云南元磨高速項目,他發明了利用8噸起重量的塔吊巧妙提升32噸的掛籃底籃到125米高空的技術,榮獲了“武漢市五小成果二等獎”;他在頂管項目20號井匪夷所思的在超過兩倍沉井直徑的深度成功進行了糾偏作業;他在xx項目巧妙地利用龍門吊安裝碼頭面板,一舉節約成本近千萬元,且大幅節約了安裝時間,這項工藝在后續項目中繼續得到運用,還在繼續的創造著效益。以上只是他“好琢磨”的部分“杰作”,小的實例不勝枚舉。他愛動腦子解決問題也感染了很多他的同事們,讓他所在的項目遇到了很多的困難,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獲得了不錯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