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志愿者行動側記
熱情趨走了寒冬,關愛鑄就永恒
初冬臨近,鐵鋒區龍華街道新民社區青年志愿者們,有組織的來到社區十二戶空巢老人家中,獻愛心見行動。受到社區居民們的普遍贊譽。
“空巢老人”屬弱勢群體中的高危人群。各級黨委高度重視,把對“空巢老人”的關愛納入社區黨建示范點達標內容。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對“空巢老人”的管控一直是街道、社區幫扶的重點。龍華街道所屬八個社區共有48位空巢老人,這里有退休的老黨員、老干部,有下崗工人。平均年齡達到72歲。在建國之初的歷史時期,他們都曾經為共和國的建設流過血汗,有的立下汗馬功勛。住在和平一社區的原和平廠退休老人張繡紅,以前是和平廠火炮設計工程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0周年大慶前夕,在工作檢查中,她發現了定制的參加天安們廣場閱兵的152mm自行火炮設計有誤差。于是,即時向國家兵器部報告,并追繳回已經生產的32門火炮。為單位爭得榮譽的同時,為國家捍衛了尊嚴。
如何讓這些曾經為共和國掘起而付出的建設者“流血不流淚”?如何讓先進成果與人民共享?街道黨委在踐行科學發展觀思想中摸索出一條幫扶新路。
一是根據空巢老人收入現狀進行分層管理。建立街道、社區、志愿者隊伍三級幫扶機制。對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實施全天候監管,并為她們送去愛心卡。保證老人有什么事,監管人第一時間到達;二是把對空巢老人的關愛工作納入街道平安建設內容。包委干部為第一責任人,層層落實責任制。社區建立了信息反饋制度。對空巢老人的生活信息即時報送。街道派專人到社區不定時到抽查。社區干部對空巢老人要做到“一口清”;三是積極發動社區志愿者隊伍實施全方位的社會關注。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志愿者隊伍這個民間自發組織應然而生。志愿者可以是你、我、他,是社會進步的明顯標志。通過“幫扶救治”這一平臺,彰顯社會上的公平、誠信、道義。
幾年來,街道共青團總支加強了社區志愿者隊伍建設。設立了綜治信息員、消防安全員、社區巡視員、樓層管理員等等義務職銜。負責并參與社區管理。對于和諧社區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助推效應。街道、社區結合當前工作對表現優秀的社區居民骨干、積極分子通過例會、通報等形式即時表彰。9月28日,街道在和平廠北門外廣場召開了“鐵鋒區龍華街道第五屆鄰居節表彰大會”,現場授予社區居民推選上來的8位社區志愿者為xx年度“社區和諧之星”稱號。和平一社區干部周莉與其扶養的82歲空巢老人劉大娘被授予“和諧之家”稱號。街道向受獎個人實施了物質獎勵。與會區委、區政府領導以及社會各屆群眾近800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新民社區志愿者幫扶空巢老人行動,已經堅持了整整八年,成為社區黨總支的一個傳統。每逢冬季來臨,他們三個一伙、兩個一串。來到指定老人家中為她們封窗戶、掃棚壁,買糧,貯冬菜,解決老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困難。
通過開展幫扶空巢老人行動,營造了愛老、尊老的社會氛圍,密切黨群關系,確保了社區的安全穩定。同時,積極引導青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奉獻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