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師采訪筆記:在理想的陽光下燦爛
教育是平凡而又神圣的事業,言其平凡,因為其過程質樸無奇,斗轉星移的歲月總得一一走過;言其神圣,在于其終極影響重大,對人生對社會的意義非尋常可比。
以平凡筑就神圣,在這漫漫的歷程中,鄉村教師因為其面對相對嚴酷的環境,總要付出更多的艱辛,是崇高的使命感,也是一份追求理想的心性,使他們樂于其中,無私忘我。
他無悔于快樂教育的夢想
最早認識 張永輝老師,是在85年前后的什字中小,因為朋友的介紹,走近了畢業分配不久,即以出色表現享譽學校內外的他。然而那次的造訪,映像最深的卻是看到了他的畫。
走進他那間顯得逼仄,卻很是整潔的辦公室,墻上的幾幅炭筆素描吸引了我的視線,流暢的線條,人物逼真飽滿的神采,讓熱戀過美術的我心動,端詳之間不由得心生欽慕。
那時候的張老師,帶著一副文弱書生的靦腆,然而眼神明亮睿智。從朋友的口中得知,張老師師范時就以出色的繪畫特長,被學校美術老師認作高足,畢業后即參加了美院的進修。
拜別張老師時的想法就是,這樣有悟性的藝術苗子,終究就是要飛出去的鳳凰,對他而言純藝術的路子可能更適合。因為也觀摩過他學生的畫作,以為耽于啟蒙教育真的有些屈才。
再會張老師,已是xx年的年初,往教育編輯部上班的第一天,就碰上他前來送校刊。20多年不見,已是人到中年的他,睿智的神情里更多了些敦厚溫和,未變的是依然的樂觀。
其實也還大致知道他的經歷,讓他出頭的卻不是藝術而是語文教學。中小供職10多年,90年前后的賽教選拔他被調往縣xx小學,多年的畢業班教學,一份讓學生快樂學習的夢想,成了他人生的軌跡。
20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他潛心小學生快樂作文教學實踐,積極參與創新作文課題研究,經心組織校內文學社團活動,有他的率先踐行也有學校及同行的支持,位于縣域中心的東小成績斐然。
張老師是十足的理想主義者,許多人搞教研也許就是以上邊定性的“好評”為終點,張老師為的卻是一個日益壯大的夢想,為的是一個個懵懂的少年在快樂學習的境界上成長的希冀。
于是他的教研教改正是以別人的終點為起點,當一個個的紅本本在握以后,他默默的做了諸多費心費力的工作。編輯出版《小學生快樂作文集》,分章節多角度進行指導,一篇篇的書寫了習作點評。
學校小溪流文學社的社刊《小溪流》,他悄無聲息的編到了第22期,從稿件收集到文字錄入修改,從版面設計到印刷發行,教課任務并不輕的他,犧牲休息時間并時時熬夜苦作,干得投入忘我。
“文學”“心動筆會”“成長足跡”“愛心感悟”“景象素描”“讀書做人”“快樂日記”“校園藝苑”,《小溪流》以這樣的一些欄目,讓一個個快樂成長的孩子笑靨,綻放成悅目的風景。
時至今日,不知道張老師是否已舍棄了他曾經藝術家的夢想,但相信沉浸于快樂育人之平凡勞動中的他是快樂的,也相信為夢想而活著的他此生無悔。
他癡情于山長水遠追求路
早就認識任老師了,認識他作為教師的一面,卻是在做了他學生的后續老師之后。可能在業內的同行一面,更多的是認識他作為業余作者的成就,領略他為師的一面,一份感動欽佩由衷了。
見多了學生搬挪套作的俗文,一種渴求樸素真情的期待下,總想引導其從切身歷練的人事中找素材,于是如《回憶我的____》這樣一類題目那時也命給學生,要求就是:真實,真切,生動。
父母師長,鄰人同學,可寫的應該很多,可大半兒作文一一批過,或淺薄浮泛,或質木少文采,太多隔靴搔癢的抒懷,讓人不堪卒讀,正欲逃離之間,偶然翻開的幾篇,卻就抓住了痛苦者的眼球。
這幾篇寫的都是他們的老師,初中時的語文老師。別具一格的教學風格,設身處地的思想撥正,從一顰一笑的神態細節,到曾經侃侃而談的經典話語,再到給予自己的終極影響,敬仰之情悠然。
感覺那老師就是如在眼底,他是曾經歷歷在目的熟稔,卻就是輕易難得表達到這步田地,細加考究知道,幾位學生果然就是任老師的弟子。是受過任老師教導,開啟了慧心的文學愛好者。
歷來覺得能做得他人的一字之師容易,要做成他人的人生之師卻非易事,細心觀摩之下也就覺得,蒙受任老師教導過的弟子其較為特別之處,首先是敢于放手閱讀,具有獨立思考的膽識。
其次的特點就是,為癡情的一份向往舍得付出。真正受過任老師影響的那些學生,家境不濟可能衣不鮮亮,人人卻舍得為喜歡的名著搞花費;智力受限某些功課可能偏差,對文學的癡迷卻稱得上超猛。
翻閱過他當年批閱過的作文簿,洋洋灑灑的批語有時超過一兩頁,字里行間閃爍著的是火種。“人生能幾何,為自己鐘愛的事業,看準了那就去付出,人可以被打倒,但不可懦弱趴下。”他這樣教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