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焦裕祿同志先進事跡心得
——以焦裕祿為楷模,踐行群眾路線
最近學習了焦裕祿同志的先進事跡,感悟很深,觸動很大。
焦裕祿同志在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面對蘭考縣的內澇、風沙、鹽堿惡劣的自然環境,不退縮,不畏難,毅然帶領全縣干部和群眾與自然災害用“愚公移山”的毅力和品格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投入到封沙、治水、改地的工作中,為黨員干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豎起了一面“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證、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鏡子和楷模。
通過學習,我深深地感到,焦裕祿精神有這么幾點值得我學習和傳承。
一是用行動譜寫“親民愛民”的大愛精神。從焦裕祿一生的工作實踐中,貫穿和支撐焦裕祿一生工作的精神是“親民愛民”的大愛精神。“愛民”是他的思想基礎,“親民”是他的具體行動。焦裕祿的“愛民”思想基礎的來源是他把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根植于內心,體現于行動。行為是對思想的詮釋,思想是行為的指南,有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大愛精神和思想,焦裕祿同志就把自己的融入進了人民群眾之中,與民為伍,于民謀利。表現在具體工作中就是他率先垂范,以身示范,不畏風急沙大查風口探流沙,不避傾盆大雨察洪情看水勢,不懼冰天風雪訪貧苦濟困難。農民的草庵、牛棚留下了他工作的身影,在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過程中,架起了黨和人民之間的魚水之情的橋梁和紐帶。
現在,我們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想,“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學習掌握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推行黨的“群眾路線”。推行和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要像焦裕祿同志那樣以“親民愛民”的態度把自己所承擔的工作與謀民利、惠民生結合起來,“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克服和杜絕脫離人民,背離人民的官僚主義作風和形式主義。“親民愛民”先從“親干部愛干部”入手。見慣了有的官員面對下級的那種趾高氣揚、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目空一切的架勢,那種昂首望天、冷若冰霜、粗暴蠻橫、居高臨下的態度,很難想象,不關心,不愛護身邊干部的領導能夠放下架子去“親民愛民”。
“親干部愛干部”的具體行動是主動打個招呼、主動掛個笑臉,主動到辦公室轉轉。不要光坐在辦公室等著讓別人回報工作,要主動下去了解工作,解決工作中的難題。要認識到下級的工作成績都是你的成績,都要寫在你的述職報告中。“親干部愛干部”是“親民愛民”的基礎。“親民愛民”的行動是與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與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先要和干部“同吃同住同勞動”,和一般干部坐一張桌子吃飯,同一般干部同住一間標間,同一般干部一起掃雪、一起植樹。不要擺架勢照個相,找個借口工作忙而應付勞動和逃避勞動,或把自己活分攤到分管口的干部身上。身體都是肉長的,領導干部身上的肉不比一般干部高級和值錢。
二是用行動書寫“艱苦奮斗”的創業之路。焦裕祿到蘭考所面臨的是茫茫黃沙、內澇洼窩、鹽堿枯草的自然環境,面對的是風沙毀壞的麥田,秋水淹沒的莊稼,鹽堿燒死的禾苗的生產現狀,面對的是糧食產量而導致的餓殍遍野,準備舉家背井離鄉求生的的農民的人文環境。工作條件艱苦,工作環境艱苦,工作基礎艱苦,面對這種“艱苦”,焦裕祿同志不退縮,不埋怨,“艱苦”卻激發了他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奮斗”的毅力與恒心。于是,他上任第二天就進村入戶調查研究,在短短的一年多跑遍了全縣120多個大隊。他拜群眾為師,了解災情,探究原因,尋找辦法。他立下“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的雄心和壯志,扎根于民,依靠人民,為治理蘭考“三害”義無反顧,奮斗終身。
焦裕祿同志身上所體現出的這種“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意志,這種臨難不退卻求真求實,務真務實的態度和作風正是我認真學的和遵循的為政之道。曾有一段時期,社會社會上享樂之風彌漫,奢靡之風蔓延,通過學習焦裕祿同志的先進事跡,對照先進先進照差距,自己深感與先進人物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本人要借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學楷模,找差距,見賢思齊,完成好黨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學習焦裕祿同志的精神就要弘揚和傳承焦裕祿精神中的艱苦奮斗作風,我們生活和工作的環境和條件要比焦裕祿優越。“艱苦奮斗”先從“車子、桌子、杯子、袋子”做起。有些官員一就任首先考慮的是“換車子、換桌子”,有了專人“端杯子,提袋子(文件袋)”,有了專人“開門子(開車門)”。離開車子不走路,離開秘書不會說話,于是泡在“叨杯子、啃盤子”中,養尊處優之下,“艱苦奮斗”就成了掛在嘴上的口號。時代在變化,社會在進步,不能拿“時代不同了”為自己“享樂作風”找借口。盡管“時代不同了”,但不同時代“真善美假惡丑”的評介標準沒有變。不抽中華煙,不喝茅臺酒也算“艱苦奮斗”,吃“四菜一湯”和住普通標間也是“艱苦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