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先進事跡材料:折翅雄鷹 志在九天
在養父母這邊,王還有個叔父,因為早年家境貧困,又加上生來憨厚老實,所以終身未娶。叔父一直待最親,也視叔父如親父母一樣看待。早幾年,為了不拖累,叔父提出過分家另過,可死活不同意,他怕叔父一個人過太孤單,所以一直在一個鍋里吃飯,姨母也是寬厚善良之人,總給叔叔洗洗涮涮,縫縫補補,一家人過得和和睦睦。隨著叔父越來越老,身體一天天垮下去,也更加心焦,四處為叔父看病、住院,日夜陪護,直到叔父安然離世,他披麻戴孝送到墳上。村人說,他叔有福氣,即便有個親生兒,也未必勝待得好。
對待養父母,那更是沒說的,自小到大,從沒惹老人生過氣,有了喜事告訴老人,有了委屈憋在心里。隨著養父的去世,如今就剩下七十多歲的姨母,他要讓母親過得開心。前年暑假,他特意陪母親到欒川旅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王在縣城的一所民營學校教學,他給母親買了個老人用手機,硬是耐心教會了不識字的媽媽怎樣接打電話。每天早晚,無論再忙,他都不忘給老人通通電話,問問身體狀況,說說話。他知道老人身體不好,性情又剛強,知道他在學校忙,不舒服時一般不告訴他。細心的,總是從電話里去揣摩,稍感異常,無論白天黑夜,無論刮風下雨,都要想辦法趕回去探望。因為他知道,孩子們也在外上學,妻子又不懂得疼人,家里沒有別人可以依靠,只有自己多操心。每逢回到家里,他總要給母親洗洗腳,洗洗衣服,收拾收拾房間,陪母親說說話,給母親寬寬心。老人一生節儉,遇事怕花錢,有時為給老人看病、買藥,或買衣物、補品,明明花了不少錢,卻騙老人說很便宜,不惹老人心疼。深明事理的母親總告誡他,要以工作為重,兒子有個好名聲,是她最高興的事。
他的妻子,天生愚鈍,不會料理事物,不懂得體貼人,但善良豁達的,從沒有嫌棄過她,反而很體貼她,照顧她,經常給她買衣服,雪花膏等,還借機會帶她到云臺山、蘇滬杭去旅游,讓她開開眼界,開開心。總說,妻子跟著自己沒過上好光景,她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你再不體貼她,她就更可憐了。有一次回家,看到經常下地的妻子曬得黝黑黝黑的,心疼地哭了,地里的活兒多虧了妻子料理,一直感到愧疚。
提起兩個兒女,那更是驕傲。受熏陶,兒女從小就懂事,學習上勤奮上進,家里的兩面墻上貼滿了獎狀。如今都在縣重點高中上學,男孩高三,女孩高二,在班中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平時,工作忙,顧不上照顧他們,孩子們卻說,父親很了不起,是他們心中最好的爸爸。
愛崗敬業 為人師表
任教以來,王總是以學校工作為重,始終把學生放在心上。不論在哪里教學,不管路有多遠,他都不耽誤學生一節課。他幾乎總是每天第一個起床,每晚最后一個睡覺。無論是做團務工作,還是班主任工作,無論是做一般老師,還是做學校領導,他到哪里,他的工作總是亮點。領導眼里,他是最負責任、最有水平的教師;同事眼里,他是最有能力、最和善的領導;學生眼里,他是最嚴厲、最有愛心的老師;在家長眼里,他是最心細、最平易近人的老師。
有一年,他在離家十三四里的謝村教學,有一個星期天,天突降大雨,到了星期一天還在下,那時候沒有村村通水泥路,道路泥濘,騎不成自行車了。為不誤課,他早早起來,住著棍子,拖著病腿踏上了山路,路上的艱難可想而知。當他滿身是泥,渾身是汗,精疲力竭地準時走進校園時,師生們都哭了,而他卻笑著開始講課。王在教育學生方面講究“恩威并施,寬嚴相濟”,在教學中一絲不茍,嚴厲的很,但在生活中他卻對學生慈愛有加。同學們都認為王老師最有親和力,即使畢業了也經常跟王老師聯系。一到節假日,他的電話不斷,手機里凈是學生們發的祝福短信,好友空間里,有學生經常聊天、留言,他們有進步了,把喜悅告訴給王老師,有煩惱了也傾訴給王老師,學生心中,他是最值得信賴的朋友。他不光幫助身邊的學生,還幫助不認識的學生。前年春天,他在網上看到一個叫“花開的季節”的安徽太和縣女孩,臨近中招了,卻陷在早戀里不能自拔,心中很多煩惱,要死要活的。王在網上跟她聊天,以大朋友的身份幫助她解脫煩惱,回歸課堂,最終考上了該縣的一中。
外表剛強的王,內心是很細膩柔軟的,見不得別人難過,別人一有困難,他就想方設法去幫助。有個學生叫王改革,母親早亡,父親患間歇性精神病,家庭條件十分差勁。王改革學習很好,又很懂事,每次放學還要回家給父親妹妹做飯,可從不落下學習成績?吹胶,經常跟她談話,鼓勵她要堅強,還經常給她買來筆、本等學習用品,一直到她考上重點高中,他還經常去看望她,資助她。后來,王改革考上了理想的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廈門海關做翻譯工作。王改革每提起此事,總是說:“多虧了王老師的熱心幫助和鼓勵,才使我度過了一生最艱難的時刻,實現了我的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