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先進事跡材料:折翅雄鷹 志在九天
個人先進事跡材料:折翅雄鷹 志在九天
王,男,漢族,大專學歷,1969年12月生,xx縣xx鄉xx村人。他酷愛寫作,文筆秀美,先后加入河南詩詞學會、洛陽詩詞研究會、xx縣詩詞學會。他的作品體裁多樣,個性鮮明,深得讀者喜愛,先后被xx縣作家協會、洛陽市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他不但寫作頗有建樹,還具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在xx縣蓮岳詩書畫聯誼會第十屆年會上當選為理事。現供職于xx縣現代學校,擔任教務主任,并兼九年級數學的教學工作。
由于小時候曾患小兒麻痹癥落下終身殘疾,但他以非凡的毅力,攻艱克難,自強自立。他雖是殘疾之身,卻有一顆高尚美好的心靈。他以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使家庭幸福,他以豁達包容使鄰里和睦,他以誠信善良贏得社會贊譽,他以睿智謙卑獲得同事好評,他以為人師表深得學生愛戴,他以文筆優美在圈內好評如潮。現把王事跡材料匯報如下。
命運多舛 身殘志堅
王人生經歷充滿著坎坷和艱辛,不滿一歲的時候,被沒有兒女的姨母收養,在貧窮的姨母家里,他被視為掌上明珠,姨母一家用最淳厚質樸的愛呵護著他的幼年。正像人們所說,幸福的家庭有著一樣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一歲多時,剛學會走路的他,不幸患上了小兒麻痹癥,憨厚的養父不能當家立事,苦了身體本來就孱弱多病的姨母。一個目不識丁的婦道人家,抱著患病的兒子四處求醫,雖債臺高筑、眼淚哭干,也沒醫好病,幼小的落下了終身的殘疾。命運多舛,五歲那年,步履蹣跚的又從十來米高的崖頭摔下,患病的左腿,被嚴重摔斷,殘疾更嚴重了。
童年幾乎是在親人的背上度過的,上學后,漸漸懂事的他,性格越來越堅強,他堅信別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能做到,哪怕付出別人十倍百倍的努力。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是班里品學兼優的學生,一直擔任班長,在老師的眼里,他是最負責人的班干部,是老師最得力的助手。他在熱心集體事務的同時從不耽誤學習,多次代表學校或鄉里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并獲獎。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高中,在高中期間,王更是學校的活躍人物,擔任班長、團支部書記等職。特別是他組織的“永馨文學社”更是聲名遠播,既豐富了校園文化,又提高了同學的寫作水平。半月刊的《永馨報》欄目多樣,質量很高。當時任xx縣文化館館長的劉雷老師看后,親自寫信給王,肯定他的成績,鼓勵他把文學社辦得更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思想變得更加復雜,社會上對殘疾人的歧視,讓他思想走過了一段彎路。高三那年,他的心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學習成績也跟著下降,當年的高考差幾分沒有過線。他沒有選擇復讀,而是回村當了一名代課教師。這一干就是二十七年,直到現在還站在講臺上。
倔強的性格,使他很快從消極中奮起,教學之余,他刻苦自學,參加嚴格的自學考試,終于拿到了“漢語專業”的大專文憑。在工作中,他總是兢兢業業,認真鉆研,他所帶的班級永遠是學校最好的班級,他所教的學科,基本上是鄉里競賽中鐵定的第一。難怪同學科的老師調侃說:“王永遠是我們奪冠路上的對手和克星。”記不清他獲得過多少次優質課證書和教師節模范教師證書,他從不把榮譽當做炫耀的資本,而是更加謙遜實干,正像他發表在《教育》上的那篇文章《獻身教育終不悔》。
孝悌慈愛 家庭幸福
特殊的家庭背景,坎坷的人生經歷,形成了他特別自強的性格,正像他所說:“無論是生身父母,還是養身父母,他們雖卑微貧窮,但他們的淳樸善良、勤勞堅強傳給了我一生受用不盡的財富。”
百善孝為先,在父母的眼里,他是乖兒子,在村人的眼里,他是大孝子。早幾年,他一個人要掛心七位老人:養父母、親父母、岳父母、叔父。雖然在親父母那邊,他原本兄弟姊妹共八人,哥哥們也都知道他經濟緊張,說過爸媽的事不讓他操心,但他固執地認為,盡孝方面各人是各人的心,不能由別人代替。他對哥哥們說,我雖然跳門了,但父母恩是一樣的,我就全當是父母的一個閨女,我得盡到一個閨女的責任。雖然兩個村子相距十幾里山路,但逢年過節、工作之余他經常回到父母身邊陪父母說說話,聊聊天。遇到父母身體不適,他更是床前床后的侍奉。現在母親已過世,老父親已七十五歲高齡,他照看得更加殷勤,老家的人都說,這孩子跟沒跳門一樣。
岳父去世早,岳母今年已經八十多歲,他一直像親媽一樣照顧。因為妻子天生愚鈍,不懂得體貼人,王總說,岳母也是媽。細心的他總記著,冬添棉,夏添單,連頭巾、襪子一類細小物件,他都掛在心上,及時買到。他總說,老人養兒不容易,又不會輕易跟孩子們張口要東西,做兒女的要細心、主動體貼老人,妻子雖不懂事,也不能讓老人委屈。他經常給老人零花錢,每逢星期天,總買點補品、菜類,帶著妻子去看老人。遇到老人生病,他更是尋醫生、買藥,東奔西跑,村里人說,他一個殘疾人,有時累得叫人心疼。岳母也是逢人便夸:“俺一個憨閨女,卻攤上個好女婿,是我燒香修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