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員先進事跡材料
王先生,43歲,崖南村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自從1997年被群眾選上這個崗位,一晃已有10個年頭。十年來,他帶領支部一班人始終追求的是如何實現強村富民,如何讓崖南村更加文明富裕,如何讓村民安居樂業。期間經歷了許多磕磕拌拌,有苦也有樂,有酸也有咸,但最令自己心慰的是困難一個個被克服,問題一個個的被解決。如今崖南村已經呈現出了一派村風文明、村容整潔、經濟發展、人心思上的大好局面。回首過去的日子,他無怨無悔;展望美好的明天,他信心百倍。
一、立新思路、樹新形象、穩定村情
在上任之初,村里的各方面狀況都比較令人頭疼,黨群、干群之間矛盾比較多,加之村兩委干部之間也不團結,部分干部素質較低,作風簡單粗暴,群眾怨聲載道,班子猶如一盤散沙。更令人棘手的是由于各種原因,村集體負擔十分沉重,外債達80多萬元,整個崖南村陷入了困境,似乎到了破罐子破摔的地步。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如果燒不準,燒不好,后果不堪設想。上任后,他沒有急于頒布施政綱領,而是在召開兩委會、黨員會的基礎上,挨家挨戶的走訪座談,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并且到外地聽取崖南籍在外老鄉的看法,經過一段時期的調研,初步形成了比較明晰的思路,認為,要扭轉崖南村的落后局面,實現發展,村干部必須做到一要干凈,二要干事。靠干凈樹起形象,靠干事贏得民心。之后,他連續召開了幾次會議,明確提出:一是村干部必須廉潔自律,崖南村是一個有著多口人的大村,多雙眼睛在時時刻刻看著村兩委,廉潔自律首先從己做起,從杜絕大喝大吃做起。記得有一次,某位村干部違犯規定,在外面請客回來找村里報銷,他硬是讓他自己掏了腰包。盡管起初有些人不理解,但時間長了,大家也就都理解了。幾年下來,村里的招待費由原來的一年七、八千元下降到幾百元,大大減輕了村級負擔。二是遇重大事情集體討論決定,群眾反映的事情再小也要當大事來對待,為把群眾的事情辦好辦妥,堅持走好群眾路線,集思廣益,群策群力,民主推選村民代表組成議事會,具體商討決定村內重大事項,監督村務運作情況。通過一系列措施,很快使崖南村混亂局面得到穩控,為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解決村民收入普遍低,生活貧困的局面,他和村兩委班子多番考察,將發展定位于立足現實,開創現代化的大蔥種植產銷一條龍的思路。積極與各級農業科研機構聯系,引進科學化的大蔥種植管理技術,實現大蔥種植的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由依靠經驗,轉向科技與經驗結合更加重視現代科學技術。鼓勵扶持“大蔥銷售能人”,開展大蔥深加工和精包裝,不僅要把蔥種出好質量,更要讓大家賣個好價錢。目前已與20多家外省單位建立穩定的大蔥收購合作關系,每年固定銷蔥200萬斤。增強了群眾種蔥的信息。幾年來,僅此一項全村每年平均戶增收在6000元左右。
二、盡心竭力解難事、凝聚民心促發展
第一,群眾自治,鋪筑小康路。眾所周知,崖南村在前幾年還是一個沒有一平方米水泥路的村莊,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不僅影響了群眾的出入,而且也阻礙了崖南村的發展。集體經濟負擔沉重,拿不出錢來給大伙修路。怎么辦?這個時候,我想起了崖南籍在外老鄉、領導及民營大戶的話,“先安,村里有事說一聲”。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年來,他利用大伙都來家過節的機會,把外籍老鄉、老領導、村民營大戶召集到一起,說出了修路的想法,得到一致贊成,紛紛表示給老少爺們捐款修路,責無旁貸。同時,他又讓村民代表組成了修路監督隊,村民自愿出義務工,收入開支一分分列清楚,于是在6月,崖南村終于有了自己的第一條水泥路。自那以后,大戶捐款、群眾自愿掏錢修路的熱情不減,截止到現在,村內道路已基本硬化完畢。群眾都說,我們修的不僅是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的道路,更是重塑農村干部形象,密切干群關系的“民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