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個人先進事跡材料
人物簡介:
宋,女,漢族。xx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11級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中共黨員, 11級學生黨支部書記,被評為校優秀研究生干部和優秀學生共產黨員;科研能力突出,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xx大學與美國康奈爾大學weill醫學院王xx教授合作的項目,以共同第一作者和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2篇;多次參加各項科研學術交流活動并取得優異成績;生活中為人謙遜,真摯熱情。
信念蘊育能量,青春綻放光芒
--生命科研究院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宋
時至研三,臨近畢業,宋xx同學還在實驗室踏踏實實地做實驗,因為她喜歡做實驗,做實驗能帶給她踏實感和成就感。回首兩年多的研究生時光,有過歡笑,有過苦惱,更有的是不變的堅持。依悉記得研究生入學考試復試的時候她堅定的目光,到現在這種執著于科研的信念沒有動搖,她仍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一步一步走向奉獻科研的未來。
一、時光冉冉,她夢尤在
作為一個農村來的學生,從小到大父母就一直教育她要刻苦努力,要珍惜眼前的學習機會,要努力為家族爭光,出人頭地。作為家中長女,父母在外奔波,她自然地就承擔起家務,等到長大一點,除了上學之外還要去地里干農活,這樣的生活環境培養了她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性格,激勵她好好學習,為妹妹做個好榜樣。xx年9月順利考入xx大學,成為一名研究生,這讓她的父母很高興,因為她是家族中的第一個研究生。父母覺得他們的辛苦勞作沒有白費,就算辛苦也是心甘情愿的。
她一直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好好學習科學知識,為家鄉貢獻一份力量。現在的農村已然不是過去那樣了,但最最缺乏的還是科技和農業的結合。年輕人們個個都出去上學然后留在了外地,家鄉的人才是越來越少了。她一直沒忘記這一點,希望學成之后能夠回到家鄉,無論是從教育,還是從科技創新方面,盡量利用自己所學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要想做到這一點,必然要求她努力汲取科技知識,不斷用知識武裝自己。
在農村人口占絕對多數的這一國情來看,鼓勵優秀畢業生到中西部建設是很有積極意義的。宋xx同學不奢求大城市的優越環境,不貪戀大城市的發展機會,積極進取,求學好問,就為有朝一日回到家鄉,建設家鄉。
二、牢記責任,奉獻科研
研究生復試完之后,她就在家仔細琢磨各個導師的研究成果,然后聯系導師。開學后加入了周亞竟教授課題組,從此開始了科研之路。周亞竟教授課題組承接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人dna聚合酶δ小亞基p12生化功能(30970612)、人dna聚合酶δ第四亞基p12依賴泛素化修飾的下調機制分析(31370790)、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dna聚合酶的復制功能研究(31100118)。另外還與美國康奈爾大學weill醫學院王博士合作研究:活性新表型gli3在腫瘤發生中的功能。她相信在這樣強大的科研支撐下,定能不斷前進,學到很多很前沿的科學知識。研究生入學一個月不到,她就主動和導師交流,大致確定了研究課題,主要從生物信息學角度來闡釋dna聚合酶delta亞基構成的不同。每周二她都會和王勇老師、周老師交流一次,匯報上一周的進展,安排下周的工作內容。當大家都還沒進實驗室的時候,她已經先行一步,在研一上學期就完成了從高等動物到低等動物dna聚合酶delta亞基的blast搜索,在研一下學期完成了進化樹的構建以及論文初稿。當大家開始進入實驗室的時候,她也沒落下一步,一到下課時間就跑到實驗室來,即便她的課題并不需要在實驗室完成。因為她明白,只有生物信息學和實驗相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闡釋一些科學現象。
在研一暑假的時候,她完成了那個生物信息學論文的投稿,當其他同學還只是跟在師兄師姐后面亂轉的時候,她已經掌握了很復雜的western boltting和細胞培養技術,這是很多同學到研二的時候還不能熟練掌握的兩大技術。她并沒有被那些以實驗研究為主的同學甩在后面,她的實驗技術也同樣精確到位。即便老師一遍遍地和她說,你的主要工作是完成生物信息學的那個課題,這實驗技術想學學就學學,不要有壓力。但是她在完成那個課題之余,主動和老師說,愿意多學點實驗技術,為以后科研工作打基礎。老師就給了她和另外兩名同學一個實驗任務,分別純化一個蛋白。經過一個暑假的辛苦工作,只有她順利地純化出了一個蛋白,為周老師的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打下堅實基礎。
在研二一開學的實驗進展匯報中,她把暑假的工作用ppt一張張展示了出來,周老師被她的認真細致所打動,說了這么一句話,“如果你能把陳慧卿老師表達了好久都沒有表達出來的bmpol蛋白純化出來,我就服了你了。”這個bmpol蛋白是陳慧卿老師所承接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主要研究對象,只有把這個蛋白純化出來,才能順利地研究它的復制功能,進而解決家蠶抗性品種的dna復制機制,為養蠶業防治bmnpv病毒病打下理論基礎。陳老師為了表達這個蛋白花了很大功夫,構建了多個載體,但每次表達檢測結果都很令人失望。當時周老師可能只是興奮地說了這么一句玩笑話,但宋當真了,她主動找陳老師,要來構建好的幾乎快放棄的甘油菌,默默地按照之前學到的實驗技術,一步一步耐心地誘導表達,檢測,大規模表達,純化。每做一次檢測后都會找周老師分析實驗步驟和結果,再改進它。經過幾個月的不斷嘗試,她最終做到了,把那個蛋白純化出來了,即便表達量很低,但也足以讓大家興奮了。于此同時,周老師準備在真核細胞中表達這個蛋白,隨口說了一句,讓她有空和師兄學習養細胞,用真核表達系統表達蛋白。她立馬就重視起來了,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實驗任務來做。每天早早地來,天天觀察細胞,師兄一做實驗她就湊過去。當時師兄也有他的課題要忙,漸漸地就把表達這個蛋白的任務交給了宋。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按照所學到的知識,不斷改變檢測條件,細化每一個步驟,終于被她純化出來了,而且是有活性的(因為只有有活性才能做生化功能分析),解決了陳慧卿老師一年來的心頭病。老師們很興奮,去飯店為他們慶功一番。這樣陳老師的這個項目的基礎工作就做好了,也能順利地繼續研究它的功能了,這對于宋來說,收獲的是一種成就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