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教師”先進事跡材料:做一支有思想的蘆葦
非常感謝區教育局領導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在一起靜靜交流的平臺,也很榮幸有這樣一次發言的機會。
我于1991年畢業于師范專科學校,至今在教育教學崗位上已經走過了23個年頭。23個年頭,不算長,但卻記錄了一名一線教師的成長足跡。期間有成功的歡笑,也有苦澀的眼淚,更有一路的付出與汗水。而真是這些,慢慢積淀起了一個普通教師對教育崗位的真誠的愛與熱情。所以今天在這里,我想與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做一支有思想的蘆葦——我的專業成長之路》。下面我從五個方面談談近年來自己在教育教學上的努力,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換位思考,拉近師生距離。
百姓百姓就是百家姓氏,百種性格。既然如此,百姓的孩子也就會個性迥異。所以做老師的不能奢求學生都是一個性格、一個品質,總有些學生會調皮搗蛋,會性格乖張,會有些脾氣桀驁不群。——我對學生的解讀
教師最大的職業瓶頸不是你擁有多少知識,而是讓學生喜歡你。一個知識豐富的老師,如果學生不認可,不喜歡,你空有滿腹才華而無人聽,這是一名教師最大的悲哀,所以,拉近師生的距離,是每一名教師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所以在學生面前,我很少發脾氣,我總是提醒自己,深呼吸,再深呼吸。
面對他們,我們要學會冷靜。如果我們首先自己迷失了方向,動不動就氣急敗壞、臉紅脖子粗,日子久了,不但傷了師生緣,也會在不同程度上損害自身的形象,更吃虧的是還會傷肝傷脾,有害健康。所以面對這些學生,我總是用換位思考的辦法來看待他們的格格不入。我會這樣提醒自己,我自己的兒子也有這樣那樣數不清的缺點,但是在我眼中,他仍然是個寶,而且必須是個寶。同樣,在任何家長眼中,這些調皮的孩子自然也是他們的寶,所以當我情緒激動時,總會理智地產生“假如他是我兒子,我該怎么做”的思考。這種換位思考,往往能將轉進死胡同的自己拉到陽光下來,自己的心態也隨之平和、陽光起來。
比如有一年我接手初三(5)班時,班主任就告訴我,班里有個姓吳的女同學,心理很脆弱,不能批評。臨近中考,這位女生情緒更是非常煩躁,狀態也很不好,不是作業沒做好,就是書本忘帶。每次自己有錯在先,卻總是先板起面孔給別人看。有一次,甚至在課堂上將一張沒做好的試卷揉成一團塞進抽屜,然后趴下就睡。當時班級氣氛很緊張,同學們料定我會爆發。確實,我也很想訓斥她一頓,但轉念一想,如果我的孩子處于這樣的焦慮之中,我肯定認為健康最重要,平安度過最重要。而且一堂課才40分鐘,真的舍不得掰幾分鐘出來用來罵人。更嚴重的是說出去的話,就是潑出去的水,離校之前如果我沒有為先前的話做好安撫工作,就是教學安全中的一枚炸彈。所以聰明的做法,就是不去主動點這根導火線。面對這根導火線,我采用了冷處理的方法,正眼都不瞧她一眼,繼續上課,而且還把這堂課上得更有趣、更生動,更具感染力。緊張的課堂氣氛一下子又輕松起來。而且同學們的笑聲和參與聲好幾次吸引她抬起頭來看黑板。作為老師,處理學生的錯誤應該對事不對人,所以她的周記我還是認真改了,并一如既往地寫了評語。我的目的是給她找一個臺階下。第二天進教室時,她便主動過來跟我交談了。之后也出現過類似插曲,出乎意料的是,中考這位女同學竟然考了130分。
其實,我這個人從骨子里講,脾氣還是比較容易激動的,也就是說修煉不夠火候。但當我在面對頭痛的學生問題時,現在我都能問一句“如果是我孩子,我會怎么做?”如此,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因為無論你孩子怎么讓你頭痛,你都會去理性處理,把他往積極的方向去引導。
換位思考——拉近師生緣——增加親和力——提高學習效率,這個良性循環應該是輕負高質的前提,離開這點,不要說輕負,連重負高質都無法保證。
二、教學機智,理性處理教學問題。
課堂上的突發問題,如果處理得草率,是一個敗筆,會種下一片陰影;如果處理得機智,則會柳暗花明,迎來一方廣闊天地。好與不好,全在于你的一念之間。
學生是生命體,課堂是流動的,這就決定了課堂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正是這些不確定因素,才讓師生之間能夠碰撞出火花,它能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其收獲可能遠比一堂課要豐富得多。——我對教學問題的解讀
xx年,我接手初三(6)班,第一堂作文講評課,我指出學生作文流水賬泛濫,細節描寫欠缺。當時分明聽到有位男生坐在座位上嘀咕了一句:“你倒是寫寫看。”當時全場肅靜,56雙眼睛齊刷刷地盯著我(后來知道有這種特殊待遇的不僅僅是我,這位同學總會這么陰陰地冒出一句)。我當時想,竟然有這樣的學生?但我偏偏不生氣。我突然蹦出一句讓我后來自己也感覺忍俊不禁的話:“單挑還是一起上?”當時,估計所有的同學都沒理解我的意思,連那位多嘴的男生也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因為我說這話時是面帶微笑,氣定若閑的。然后我說:“這樣吧,你們一起上。大家把剛才的場面寫成一個細節描寫,我也當場寫。完了我先交流,并接受班中任何一位同學的挑戰。時間是8分鐘。”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然后是一起奮筆疾書。我記得當時我念完我的細節描寫時,教室里響起了一陣掌聲,連那位挑釁者也跟著拍手。之后這“單挑或一起上”就成了我們作文課的一個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