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投遞員先進事跡材料范文
xx1953年5月3日出生,1978年被當時的郵電局招為岔河信報站信報員,負責著麻棚、岔河、三官三個自然村的郵政投遞任務。月工資只有15元,別人勸他別干了,“干這工作錢少、活累,不值得。”可不這樣認為,他說:“穿上這身綠郵政服,俺就是郵電人了,俺不圖什么,圖的是對得起這身衣裳,圖得是讓鄉親們滿意,只要鄉親們滿意,就是俺最大的快樂。”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成為黨的忠誠使者,百姓的貼心人。
是個對工作認真負責的人
1996年,才被正式招聘為城南莊支局的鄉郵員,月工資增加到450多元,主要擔負著岔河、宋家溝兩條郵路,60多個投遞點的投遞任務。每天早晨 5多點鐘,就從住岔河的家騎自行車(40多里的山路)來到城南莊支局,分揀完當天的信件、報刊,就開始65個自然村的鄉郵里程。往返路程80多公里,全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由于要跨山越谷,一半路程要靠推著車子步行。然而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從未降低過服務水平,從未發生過缺報少刊、丟村甩點、捎轉郵件現象,郵件妥投率始終保持在100%,平均每天延伸服務10公里,最早實現了農村包裹直投到戶服務。正如所說,當上郵遞員,就要送好每一封信。
由于在信報站工作過,深深的知道“服務”工作的重要性,時該牢記人民郵政為人民的服務宗旨。因此,再苦再累,也不讓熟人、村干部、學生捎轉,寧可自已多走彎路也要親自將郵件送到本人手中,因為這樣心里才踏實。在他的心中一直是這樣想的:“就是家里的活少干點,糧食少打點,也要送好信。”在投遞過程中,他堅持認真投遞好老百姓的每一封信,不讓一封信“死”在自已手里。有一次碰到一封來自邊防某部寄來的信,收信人寫的是戰士母親的名字,地址不詳。在阜平農村里,山里的婦女40多歲后,名字就很少有人提起,村里人經常說:“誰誰家里,或是某某媳婦”,這樣查找起來就十分困難。想到兒行千里母擔憂,每天送完報紙后,就挨家挨戶的打聽,誰家的孩子在外邊當兵,通過四處打聽,他用了七八天的時間,才找到了這位子弟兵的母親,看到子弟兵母親收到信件時的喜悅,就感覺到自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是個忠誠的使者
原以為,干投遞工作是一條最平凡的路,只要肯賣力氣,就能干好,但是在以后的行程中,他才逐漸認識了這條路,必須需要“真誠、認真、負責”的態度才能干好。給自己提出要求:“做服務工作的就是要讓用戶百分之百的滿意”。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和用戶交往的過程中,不管男女老少, 都始終保持著熱情和藹的態度。時間久了就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投遞段上的老人小孩都親切的稱他“”,大名反而很少有人叫了。
栗園莊村的陳守權同志已是86歲高齡,每年都訂《參考消息》,脾氣不好,總嫌以前的投遞員投遞不及時,找到局領導請示,要求轉到投遞線上, 說:“沒問題,既然老人這樣信任我,我一定把郵件送好。于是不管刮風下雨,大雪封路,總能及時的把報刊送到這位老人手中,有時發現報刊延誤或短缺,他也會及時到老人家里解釋清楚,免得讓老人著急,老人對服務態度非常滿意,就催自已的兒子寫表揚信給局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