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村黨支部書記事跡——為使黨旗更鮮紅
“十佳”村黨支部書記事跡——為使黨旗更鮮紅
周貽剛
這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壯家漢子,這是一位威信極高的基層村官。他的名字叫李力,是一位具有中專文化、16年黨齡的村老總,然而剛四十出頭的他已經連續三屆蟬聯寨安鄉板祝村黨總支部書記的位置,并以不平凡的業績被冠以xx縣“十佳”村黨支部書記榮譽稱號。
中等身材的李力,有著黑黝黝的健壯膚色,給人的印象都是帶著誠懇的微笑和飽含睿智的目光,一看便知道是個樸實、勤勞卻又精明的現代農民。他十多歲時候,就已經只身外出到南寧、廣東等地打工,是村里當時為數不多的見過世面的人。成家后,他安心家鄉建設,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生產。勤勞,使他在村里率先富了起來;樸實,使他贏得了村民們的普遍信任。是他,把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村”變成了黨建模范村,還帶富了一方群眾。
“在其位就要謀其政,不做就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好”。這是李力每次當選板祝村黨總支部書記時,面對全村群眾發出的錚錚誓言。李力所在的板祝村有350多戶,1020多人,村子座落在派連河北岸,距縣城僅3.2公里,寧明至愛店邊境公路穿村而過。然而,就是這么一個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的村莊,以前卻富不起來,還曾被世人視為刁民村進行冷嘲熱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于歷史的原因,板祝村群眾因土地問題對相鄰的浦邱村發起了頻繁騷擾,并公然與政府對抗,拒不執行法院判決。1987年,地、縣兩級政法部門聯合執法,逮捕了近10名牽頭違法人員,暴力事件方得以平息。板祝事件發生后,該村群眾對政府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黨支部渙散無力,村委會形同虛設,政府在該村開展工作舉步維艱,群眾內部也發生矛盾和沖突。十多年來,板祝村的村道、水利等基礎設施無人關心,無人維修,更談不上投資建設,致使生產條件差,群眾生活水平低,全村人均純收入僅徘徊在1000元左右。
XX年,新當選板祝村黨總支部書記的李力,可以說是臨危受命,重任在肩。在當選的那一刻,他在全村群眾大會上鄭重表態:上任后,第一件要做的大事就是化解村民之間的矛盾,搞好團結,把全村的力量擰成一股繩;第二件大事就是積極帶領大家發展種養生產,走致富奔小康之路。就在他當選的第一年重陽節那天,他與村“兩委”班子商量后,召集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40多人,到村委會舉行敬老節座談會,與村民代表一起,共同討論如何搞好村民團結,共商本村的發展大計。敬老節座談會的召開,使原來有隔閡的老人們都在敬老節里消除了誤會,打開了心結,把酒言歡,握手言和。這樣的敬老節座談會自XX年以后,在李力的主持下,每年都如期召開,并成了村黨總支部和村委會向老人通報工作以及探討全村發展管理的年會。經過板祝事件的教訓,板祝村群眾都認識到了依法辦事的重要性,一有糾紛都自覺地依照法律程序來解決。對于鄰里之間的一些小爭執,李力及時組織村干部進行調解,化解矛盾,使得鄰里之間都能互相諒解,村里各類案件都很少發生了。同時,為了規范村民的行為,他還組織村民代表制定了板祝村的村規民約,村民們也都能做到自覺遵守。鄰里之間多年來的矛盾在李力上任伊始便得以化解,李力這位村黨總支部書記再次贏得了村民的信賴和支持,這使他帶領群眾致富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