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作良先進事跡:激情燃燒的愛
潘作良一上任,就喊出"我是信訪局長",但不是在會議的主席臺上,更不是在酒桌上,而是在30多名知青代表圍坐在縣政府上訪的現場。
"有話跟我說,我會盡我所能給你們一個滿意的答復。"
有話跟潘作良說沒錯。
接手這件6年前就開始的疑難案,他到沈陽市的蘇家屯、東陵、于洪等區實地調查,搞清楚辦理知青勞保、醫保的每一個環節。
他向有關部門反映其他城市解決知青問題的相關做法。
他請勞動局、工貿局、工商局、社會保障局等八個部門的主要領導到縣信訪局開協商會。
這件案子,光去外地接上訪知青,他就往返了7次。天冷,他把知青請進賓館;渴了餓了,他把水和面包逐個送到知青的手里。他對(公 文有約www.letgol.com收集整理)他們說的話,能裝滿兩火車皮。
16個月的奔走、協調,換來了遼中縣300多名老知青每月的650元生活補貼。這一天,是XX年1月13日。
"有什么問題就上我信訪局來。"這是潘作良與上訪者分手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潘作良帶著對黨的愛、對人民的愛、對事業的愛,永遠地離開了他所熱愛的崗位。
一句"上我這來",潘作良付出的是607天的早到晚歸。
信訪局更是天天早早開門,提前上班,只為趕早上訪群眾在這里就可以施放怨氣、解決問題,而不去堵別家單位的大門。
一次次親自到外地與上訪者溝通,又一次次將他們親自接回。看著有嚴重腰脫的潘作良坐著長途客車一路顛簸,連上訪者都有些于心不忍,"局長,這活兒您干嗎要親自來呢?"
"我的責任大啊!"潘作良語重心長:"只要在這個崗位,就要對這個崗位負責,對你們負責。"
一頭挑著社會穩定,一頭挑著群眾利益。責任驅使潘作良對工作追求完美。
他給自己規定:凡遇群眾上訪的急事,自己能辦的立即去辦,自己辦不了的,也要盡全力把有關方面的人員請到現場去處理解決,"一竿子插到底",決不"公文來公文去"。
他說:"民之難即黨之憂,干工作不能怕困難、怕矛盾。共產黨的干部就是要為黨分憂,為民解難。"
從個人的歷史積案到牽涉面廣的群訪事件,凡有疑難案件他總是親自接手。只要困難群眾的難事急事沒解決,他就吃不好睡不安,想方設法也要給群眾一個交待。
于是,除了出差在外,每天上午潘作良必在接待室親自接待上訪群眾。而在下午、晚上的時間,則要接二連三地召開調度會研究解決方案,遇到難題時甚至開會到深夜。
607天,潘作良共接待群眾來信來訪384
8人次,其中解決重大疑難信訪案件107件,息訪104件。平均每天接待6至7人次,每周解決一個疑難案件!
對信訪部門來說,這是一個讓人沒有喘息之機的數字。
為了這份責任,同事們說,潘作良是在跑著工作。潘作良則要求同事,你們能跟上我的腳步就行。
為了這份責任,他甘愿放棄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睡眠,自己的假日,自己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自己的健康,乃至--- 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