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軍轉干部先進個人事跡材料
一個在大型企業工作的軍轉干部,傾其大半生積蓄,辭職回到生他養他的黃橋老區辦農場,為鄉親們探索結構調整之路,又把農場無償捐給當地政府———
在xx月xx日公布的第五屆江蘇省精神文明新人新事候選人名單里,人們看到這樣一個名字——葉留玉。就是他,放棄舒適優越的生活條件回到生他養他的農村老家;就是他,為了給鄉親們調整農業結構趟出條新路,投入大半生積蓄,吃盡千辛萬苦辦起一個農場;就是他,在事業蒸蒸日上、效益節節上升時,將農場無償捐贈給當地政府。
采訪葉留玉時,他平靜地說:“樹立共產黨員的良好形象,實現人生價值,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
決策:辭職返鄉
宣堡,地處黃橋老區,是泰興有名的銀杏之鄉。33年前,葉留玉從這里走入軍營,當上了一名工程技術兵。1988年,正營級的他軍轉業到儀征化纖公司,先后任基建設備科科長、木制品廠廠長等職。就在事業一帆風順的時候,1999年,年屆半百的葉留玉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辭職返鄉,為鄉親們做點事情。
對此,不論是單位領導還是親朋好友一時都很難理解:老兩口在儀征有著良好的待遇和生活條件,兩個女兒一個已大學畢業在南京工作,一個正上大學四年級,“養養老、忙忙好”,過現成日子多好,為何偏要回老家找罪受?
然而,老葉不這樣認為。老區淳樸的民風培育了他敦厚善良的性格,20年軍旅生涯養成了他腳踏實地的作風。此前每次返鄉,他都通過探親訪友、走村串戶了解家鄉的點滴變化。1999年初,葉留玉和老伴一起回鄉探親,發現莊上不少土地拋荒。一問才知道,當地農民習慣了稻麥兩熟的傳統種植模式,由于近年來糧價下跌,辛辛苦苦種一年田賺不到幾個錢,想搞農業結構調整,又苦于心里沒底,不知該如何著手。對故土有著深厚感情的葉留玉,看到這種狀況心疼不已。難道種田真的沒賺頭了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老葉決定發揮自己信息渠道廣泛的優勢,回鄉搞種植養殖業,為鄉親們調整農業結構引條路子。
和老伴統一思想后,老葉召開了家庭會議。他對兩個女兒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回家鄉不圖名不圖利,就想實實在在為父老鄉親們干一點事情。你們都已長大,該自己努力奮斗。我覺得,給子女留思想、留形象比留錢物更有價值。”熟知父親品行的女兒們表態,堅決支持父親,傾全家之力為家鄉作貢獻。
苦干:建起農場
辭職內退之前,葉留玉就十分關注農業發展。他先后訂閱了800多元的報紙雜志,搜集整理了幾大本農科資料,電視上的農技節目他更是?闯K。
為確定項目,他先后十幾次下蘇南、去安徽、跑浙江,最終確定了立體規模種養模式。
在宣堡鎮政府的扶持下,1999年10月,葉留玉接手鎮西北一片偏遠的林場,開始了他的再創業之路。
這是怎樣的一片林場呵!60多畝的土地除了四周有一些水杉樹、圍溝與其他田塊隔開外,只有幾間上可洞天、下無片席的破爛平房。沒有水沒有電,有的只是雜草叢生、地勢高低不平的大片荒地。300米開外還有一個殯儀館。
簽訂租賃協議的當晚,葉留玉獨自一人宿在了農場。在這個與城里家中三室一廳有著天壤之別的破屋子里,他怎么也睡不著。凌晨1點多正當他迷迷糊糊進入夢鄉時,卻突然被一陣隨風吹來的送葬聲驚醒。漆黑的夜晚,凄厲的聲音讓人毛骨悚然,葉留玉索性起身到田里割來雜草,聚攏點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