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焦裕祿的生平事跡
焦裕祿(1922.8.16-1964.5.14),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堿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領袖與焦裕祿
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向毛澤東同志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學習》。1966年9月15日,經周總理同意,焦裕祿二女兒焦守云被安排登上了天安門,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毛主席拉住焦守云的手,走向觀禮臺。第二天,焦守云與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的合影,刊登在《人民日報》,她當時才13歲。
1990年6月15日,鄧小平為華夏出版社出版的紀實文學《焦裕祿》題寫了書名。這本書還輯入了陳云、宋任窮為紀念焦裕祿逝世26周年的題詞和董必武、郭沫若為焦裕祿同志所作的詩詞。
1991年2月9日,來到蘭考,向焦裕祿陵墓獻了花圈。他對在場的干部群眾說:“我們各級領導干部學習焦裕祿同志,就要像他那樣廉潔自律,克己奉公。既然居官在位,就要兢兢業業地為人民辦實事。是‘菩薩’就得‘顯靈’,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還會見了焦裕祿的妻子徐俊雅及其子女,并題詞:“向焦裕祿同志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94年5月和XX年12月,先后兩次視察蘭考。1994年5月,到鄭州參加焦裕祿同志逝世30周年大會,并為“焦裕祿同志紀念館”落成剪彩暨焦裕祿銅像揭幕。發表講話說:“在今天,認真學習和弘揚焦裕祿精神仍然是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的要求,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呼喚,是加強黨的建設,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需要。”
對于焦裕祿,一直十分崇敬,視為人生榜樣。24年前,讀了《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后,填寫了《念奴嬌》詞,表達對焦裕祿的崇敬之情。5年前,到河南調研,專程趕赴焦裕祿紀念園,瞻仰焦裕祿紀念碑,參觀焦裕祿事跡展,并種下一棵泡桐。今年3月17日至18日,在調研指導蘭考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繼續推動教育實踐活動取得實效,還會見了焦裕祿5個子女和當地部分焦裕祿式好干部。
記者與焦裕祿
焦裕祿事跡是怎樣發現的
1964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題為《焦裕祿同志為黨為人民忠心耿耿》的報道,這是有關焦裕祿事跡最早的一篇報道。新華社記者張應先參與了這篇報道的采寫。
張應先是時任新華社河南分社副社長。在一次記者情況匯報會上,農村組記者魯保國介紹說,1964年5月河南省召開豫東沙丘造林會議,蘭考縣縣長張欽禮在會上除匯報本縣造林情況外,還介紹了原縣委書記焦裕祿帶領全縣人民抗擊自然災害的事跡。
記者的介紹一下子把大家帶到了遭受內澇、風沙、鹽堿嚴重災害的豫東平原上。1962年冬天,組織上派焦裕祿到蘭考任縣委書記。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同縣委“一班人”制定了3年改變蘭考面貌的規劃,表示不達目的死不瞑目。在焦裕祿的帶領下,后來縣里的人心凝聚起來了,形勢好轉起來,但焦裕祿卻積勞成疾倒在還沒有治理完的沙丘上。接著,高飛、戴德義兩位記者把間接聽到的有關情況,也在會上作了介紹。